科學的歷史:自我的探尋
大愛二台《地球證詞》節目於 2012 年 6 月 26 日播出 BBC 製作的紀錄片《科學的歷史》第六集,自我的探尋。這部紀錄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數千年來人們探尋心理本質以及心與腦的關聯的歷程,而我很榮幸受邀導讀。
Read More 科學的歷史:自我的探尋大愛二台《地球證詞》節目於 2012 年 6 月 26 日播出 BBC 製作的紀錄片《科學的歷史》第六集,自我的探尋。這部紀錄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數千年來人們探尋心理本質以及心與腦的關聯的歷程,而我很榮幸受邀導讀。
Read More 科學的歷史:自我的探尋《時代》雜誌 2006 年的年度風雲人物是每一位 Web 2.0 時代的網路使用者,2010 年則是社群網站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這兩個網際網路社群化的重要里程碑也反映了真實生活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社交的未來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呢?
Read More 社交的未來當你過了三十歲,逐漸來到四十歲的關卡,心中的疑惑會越來越多。能否為這些疑惑找到解答是平安度過四十大關的關鍵。所以孔子說「四十不惑。」以下是四十歲之前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
Read More 四十歲之前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想像以下情境。你到外地出差,夜宿旅館。晚上肚子餓了,你拿著泡麵穿過不太明亮但頗有氣氛的走廊來到飲水機前。你看到如下的使用者介面。請問你要如何操作才能完成為泡麵沖熱水的任務?
Read More 飲水機的考驗上週末,你們結束了大學生活,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或許我沒有機會陪伴你們度過大學的最後一年,但對你們順利畢業感到的驕傲絲毫沒有減少。是的,我們都不免有些遺憾,然而人生原本就不完美。從遺憾中找到意義,我們才能繼續前進。
Read More 從遺憾中找到意義人類智慧是演化適應的產物,也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晶。隨著人們必須適應的環境越來越複雜,智慧的發展也必然會和過去不同。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預測未來,但有一些趨勢是現在就看得出來的。
Read More 智慧的未來又到了畢業季,很多學生已經開始籌辦謝師宴了。法務部廉政署《校園誠信管理手冊》裡「教師不可接受邀宴」的指引最近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很多人把批評的焦點放在指引本身的荒謬,但我覺得更應該被討論的是謝師宴這個習俗的本質。
Read More 謝師宴我在〈學習的未來〉談到,面對變化速度越來越快幅度也越來越大的世界,敏銳的觀察力與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習的關鍵。思考與學習是一體的兩面:思考引導學習,學習改變思考。思考的未來又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呢?
Read More 思考的未來這個世界在過去兩百年先後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與二十世紀的資訊革命。每一次改變都比前一次更快速也更劇烈。如果再把二十一世紀算進來,我們的生活環境與經驗在過去十二年的改變可能已經超越整個二十世紀了。
Read More 學習的未來人們之於大部分的產品同時有兩種角色:消費者與使用者。前者強調交易與權利,後者強調使用與經驗。人們對消費者角色很熟悉,對使用者角色相對來說較陌生。認識自己的使用者角色是重要的:擁有足夠的使用者意識才能夠懂得鑑賞設計的好壞。這樣的鑑賞力不僅可以幫助自己認出好產品,也是促進產業升級的強大力量。
Read More 從「消費者」到「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