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

我喜歡比喻,它讓我可以只說一句話就讓別人了解我的特定感覺或想法。尤其這個時代的人愈來愈沒有耐性閱讀長篇大論,使用比喻不僅能夠精簡字數,還能增強閱讀的樂趣與表達的力量。本文彙整 2011 年 9 月至 2012 年 12 月間我在 Twitter 使用過的比喻,共 96 則,分成十類:人生、觀心、電影、語文、溝通、生活、移動、旅行、研究、設計。

Read More 比喻的樂趣與力量(2012)

二十四年前當我還是心理系大一新生的時候,親友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你念這個有什麼出路」,而我的回答「想要了解心智如何運作」顯然不能讓大部分的人滿意。通常我會再被問到「了解之後有什麼出路」,然後雙方就進入這種問答的無窮迴圈,直到一方放棄為止。

Read More 心理、溝通與生活

我的新書《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由寶瓶文化出版了。這是一本洞察生活的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從心理學的觀點解釋我自己生活中的觀察,不論是對自我或世界的。這是為我自己以及所有想要持續探索自我、發現世界、認真生活、充實人生的成年人與青少年寫的書。

Read More 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

去年年底啟用 Facebook 動態時報以來,我儘量維持每天晚上花一兩分鐘換封面照片。挑選原則是近期(以當日為主,最長七日內)印象深刻的視覺經驗。我把 2011 年 12 月 15 日到 2012 年 10 月 16 日這十個月期間使用的 232 張封面照片製作成一段三分鐘的影片。

Read More 意識的視覺痕跡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敏銳的觀察力更是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的核心能力。要成為一位好的觀察者,需要長期的訓練。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十個給我自己以及我的洞察力工作坊學員的提醒。這十個提醒不僅是觀察的原則,也是訓練的方向。

Read More 如何訓練觀察力

夏天是花東地區的金針花季。最近幾年,我去過花蓮富里的六十石山和台東太麻里的金針山各兩次。黃澄澄的金針花海美得令人驚豔,讓我每年都會再跑一趟。但我也發現這兩個全國知名的景點在規畫上其實還可以更細緻,帶給遊客更好的旅行體驗。

Read More 金針花季的旅行體驗

我不算走路特別快的人,以往走在台北街頭經常被人超越。這一兩年我卻發現整個城市的步調慢了下來。大家都成了邊走邊看智慧型手機的低頭族。非常有限的注意力資源被操作手機這事佔去大半之後,在空間中移動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

Read More 注意力的未來

我住高雄,但幾乎每週都至少會上台北一趟。即使如此,台北車站對我來說仍然像個迷宮。除了搭高鐵抵達台北之後轉乘捷運或計程車的路線比較熟悉,偶而有需要在包含捷運車站與鄰近地下街的整個地下空間中移動還是經常迷路。這個問題在台北車站歷經將近一年的大翻修後依然存在。

Read More 北車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