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的未來
我不算走路特別快的人,以往走在台北街頭經常被人超越。這一兩年我卻發現整個城市的步調慢了下來。大家都成了邊走邊看智慧型手機的低頭族。非常有限的注意力資源被操作手機這事佔去大半之後,在空間中移動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
Read More 注意力的未來我不算走路特別快的人,以往走在台北街頭經常被人超越。這一兩年我卻發現整個城市的步調慢了下來。大家都成了邊走邊看智慧型手機的低頭族。非常有限的注意力資源被操作手機這事佔去大半之後,在空間中移動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
Read More 注意力的未來我住高雄,但幾乎每週都至少會上台北一趟。即使如此,台北車站對我來說仍然像個迷宮。除了搭高鐵抵達台北之後轉乘捷運或計程車的路線比較熟悉,偶而有需要在包含捷運車站與鄰近地下街的整個地下空間中移動還是經常迷路。這個問題在台北車站歷經將近一年的大翻修後依然存在。
Read More 北車迷宮大愛二台《地球證詞》節目於 2012 年 6 月 26 日播出 BBC 製作的紀錄片《科學的歷史》第六集,自我的探尋。這部紀錄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數千年來人們探尋心理本質以及心與腦的關聯的歷程,而我很榮幸受邀導讀。
Read More 科學的歷史:自我的探尋想像以下情境。你到外地出差,夜宿旅館。晚上肚子餓了,你拿著泡麵穿過不太明亮但頗有氣氛的走廊來到飲水機前。你看到如下的使用者介面。請問你要如何操作才能完成為泡麵沖熱水的任務?
Read More 飲水機的考驗人類智慧是演化適應的產物,也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晶。隨著人們必須適應的環境越來越複雜,智慧的發展也必然會和過去不同。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預測未來,但有一些趨勢是現在就看得出來的。
Read More 智慧的未來我在〈學習的未來〉談到,面對變化速度越來越快幅度也越來越大的世界,敏銳的觀察力與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習的關鍵。思考與學習是一體的兩面:思考引導學習,學習改變思考。思考的未來又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呢?
Read More 思考的未來這個世界在過去兩百年先後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與二十世紀的資訊革命。每一次改變都比前一次更快速也更劇烈。如果再把二十一世紀算進來,我們的生活環境與經驗在過去十二年的改變可能已經超越整個二十世紀了。
Read More 學習的未來人們之於大部分的產品同時有兩種角色:消費者與使用者。前者強調交易與權利,後者強調使用與經驗。人們對消費者角色很熟悉,對使用者角色相對來說較陌生。認識自己的使用者角色是重要的:擁有足夠的使用者意識才能夠懂得鑑賞設計的好壞。這樣的鑑賞力不僅可以幫助自己認出好產品,也是促進產業升級的強大力量。
Read More 從「消費者」到「使用者」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資訊或是腦中必須處理的資訊量都越來越大。我們能否利用現代的資訊技術輔助自己的記憶?七十八歲的微軟研究員 Gordon Bell 在《Your Life, Uploaded》書中描述了他在過去十年間的嘗試,例如利用掛在胸前的實驗性攝影機每隔幾分鐘就自動拍攝照片並記錄位置。
Read More 記憶的未來我在〈閱讀的未來〉提到,資訊爆炸與技術演進會改變閱讀的內容分布與媒介特性,但不會影響基本的閱讀技能,只會驅使讀者發展出更有適應性的閱讀策略。那麼,書寫的未來呢?這個問題可能比閱讀的未來更難回答。
Read More 書寫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