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瑞隆路標線型人行道:現況與展望
高雄前鎮區瑞隆路車流量大,但路幅不寬、騎樓不通又沒有人行道,一直是用路人不喜歡、萬不得已不會經過的路。行人尤其是弱勢。高雄市交通局最近施作雙向各 800 公尺標線型人行道。端午連假實地全程走完,整體的印象是成效顯著。
Read More 高雄市瑞隆路標線型人行道:現況與展望高雄前鎮區瑞隆路車流量大,但路幅不寬、騎樓不通又沒有人行道,一直是用路人不喜歡、萬不得已不會經過的路。行人尤其是弱勢。高雄市交通局最近施作雙向各 800 公尺標線型人行道。端午連假實地全程走完,整體的印象是成效顯著。
Read More 高雄市瑞隆路標線型人行道:現況與展望高雄第二過港隧道規劃未預留輕軌空間,成為議員質詢焦點。交通局表示渡輪、公車運能足夠,輕軌沒有效益。渡輪的部分我覺得沒問題。但以我在旗津搭公車的經驗,公車的服務品質還是需要提升的。
Read More 旗津公車:運能或許足夠,體驗可以更好包括 JR 東日本在內的八家鐵路公司準備逐漸從背磁式車票轉換到二維條碼車票。主要的考慮是背磁式車票的製作與回收成本高,以及容易卡票。台鐵也在往這條路走,高鐵或許也是。
Read More 背磁式車票的鄉愁日前因緣際會有個機會從高雄到基隆。行程結束後回車站的路上隨意走走,走了大約兩個小時。本文彙整在近日社群網站分享過的紀錄。加上時間標記。
Read More 雨都紀行經常在各地移動,很多地方可能是第一次去,下次不知何年何月。所以我都會儘量記錄移動過程中的細節。這些記錄的方式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演進。本文分享目前的方法。
Read More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旅程的記錄與記憶台灣高鐵營運十七年來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不只是便利,更促進了價值觀的典範轉移。從骨幹到最後一哩,形成連鎖反應。我個人就是在這十七年間從習慣自己開車轉換到完全以公共運輸為主。
Read More 台灣高鐵啟動交通價值觀的典範轉移高鐵一日生活圈是有時差的。尤其台北畢竟還是台灣的中心。對高雄人來說,如果必須趕上台北上午九點以前的行程,就必須搭清晨六點半或更早的直達車。起床當然就得更早。十七年來跑了無數趟,磨出一套標準起床腳本。
Read More 早起的藝術:我如何學會享受高鐵一日生活圈的北高時差墨磊寧的《中文打字機:機械書寫時代的漢字輸入進化史》是一本百年難得一見的傑作。我個人身為受過漢語語言學訓練的閱讀心理學家,對相關議題更為有感。本文直接分享心得。不是導讀,也不是書評。
Read More 《中文打字機》:對現代化的焦慮與渴望驅動人們重新發現與認識中文滑臉書看到一則動態,說搭火車通勤最大的夢靨是在車上遇到認識的人,即使是熟識的朋友。原本可以獨處的,現在被跟他困在一起,得一路跟他聊。我深有同感。
Read More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認現代人愈來愈不走路,城裡的步行環境也經常不行。於是逐漸成了惡性循環。大家都忘了,我們天生就是要走路的。
Read More 步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