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

為了回答「機器能否產生意識」的問題,人工智慧研究者 Hans Moravec 設計了一個稱為「義腦(brain prostheses)」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這個實驗有幾個假定:第一,我們的神經科學已經進展到能夠完全了解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的運作。第二,我們能夠製造人造的神經元,不僅能夠模擬任一真實神經元的運作,更能與真實的神經元連結。第三,我們的顯微手術已經進步到能夠在不干擾大腦整體運作的情況下,將大腦中的任一個神經元以功能完全相同的人造神經元替換。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二):「義腦(Brain Prostheses)」實驗

2004 年的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是一部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科幻片。在 2035 年的世界,許多工作已由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機器人像傭人一樣,聽命於人類主人,並遵守機器人三定律:第一,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因為不作為導致人類受傷;第二,不管人類命令他們做什麼都得做,除非抵觸第一定律;第三,他們必須保護自己,但不得抵觸第一、二定律。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

你們入學那年,是我在此地任教的第二年。從你們普通心理學課程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知道這會是一段不平凡的關係。當年的課程設計是有期末報告的,要你們用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來解釋一個自己觀察或經歷到的現象。我記得在第一次上課介紹這個作業之後,就有同學舉手問「可不可以寫讀書心得」。因為我已經再三強調過這個報告「不是讀書心得」,所以我就直接回了一句「不行」!

Read More 不再陌生

十三年前,我剛進碩士班,台灣也剛有網際網路。因為台灣的網際網路是先從學術網路開始普及的,而在大學校園裡的網路資源分配又以研究所為優先,上網的主力族群很自然地就是研究生和研究助理。

Read More 猜名字

九十四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分發入學今天放榜了,共錄取 88,991 人。我比照之前在「常見中文名字」網站(英文網站)上統計八十三到九十三年大考榜單的作法,使用很簡單的規則把每一個全名分成「姓氏」和「名字」兩部分,然後分別統計出現次數。(感謝九十四年度聯合分發委員會提供榜單電子檔。)

Read More 九十四年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榜單常見姓名

如果你從事教育工作,一定經常使用電腦製作上課講義及投影片。如果你和絕大多數的老師一樣,使用的應該是微軟的辦公室軟體。你用微軟的辦公室軟體製作的檔案格式是封閉的,只能用微軟的辦公室軟體開啟。所以當你把講義或投影片檔案給學生的時候,你心裡已經作了「每位學生都有微軟的辦公室軟體可用」的假定。

Read More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年前的九月,各位同學成為本系的新鮮人。而我則是在同一年的八月底回到母系擔任教職,只比各位早了兩個星期。在我的心中,我一直不覺得我是各位的老師。對我來說,各位就像是我的同學和朋友一樣。所以,既然四年前和各位一齊來到此地,在今天這樣的場合,我一直覺得我也應該跟各位一齊畢業。

Read More 我會想念你們

受虐的邱小妹妹成為醫院人球案,震撼了台灣社會。涉及此案的每一個醫療專業人員都認為自己沒有錯,而社會大眾則急於找出那些該為此案負責的人。於是,事發兩天後,我們就看到台北市衛生局長遭撤職,仁愛醫院兩醫師被記過。

Read More 邱小妹曾流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