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與接納的胸襟面對批評
華視新聞部總監陳季芳在部落格上發表一篇題為「失意記者陣線之有種來上班」的文章。大意是說,許多失意記者其實是因為記者幹不下去了,才跑出國念書。學成歸國後,搖身一變成了學者專家,自以為是地評鑑傳媒、評論新聞、批判人事等。文章也批評在大學教新聞的教授「空口說白話還比人家用手爬格子塑造風格慢」、「只是喝了幾口洋墨水,一天新聞也沒有跑過,也可以在大學裡開課;誤人子弟之不足,還儼然傳媒的上帝」。
Read More 以開放與接納的胸襟面對批評華視新聞部總監陳季芳在部落格上發表一篇題為「失意記者陣線之有種來上班」的文章。大意是說,許多失意記者其實是因為記者幹不下去了,才跑出國念書。學成歸國後,搖身一變成了學者專家,自以為是地評鑑傳媒、評論新聞、批判人事等。文章也批評在大學教新聞的教授「空口說白話還比人家用手爬格子塑造風格慢」、「只是喝了幾口洋墨水,一天新聞也沒有跑過,也可以在大學裡開課;誤人子弟之不足,還儼然傳媒的上帝」。
Read More 以開放與接納的胸襟面對批評在高雄市五福二路與中山一路口的城市光廊旁,有一塊看板,由藝術家描繪改造為森林公園後的中央公園的想像樣貌。這對高雄人來說原本是件好事,不過看板左下方的文字標示令我感到困惑。(見圖,點圖放大。)
Read More 圓夢與釋夢在一般人心中,醫師可能是所有專業中最具權威性的。人們未必會聽建築師的話,未必會聽律師的話,但一定會聽醫師的話。建築師或律師還得依客戶意見做事,醫師作判斷與決策時甚至可以不太受到病患意見的限制。
Read More 當專業與權威變成無知與傲慢任何人只要仔細觀察台灣在各級選舉期間的大小選舉活動,都會得到一致的結論:台灣的選舉文化,既粗糙又原始。就像廁所從茅坑升級到抽水馬桶,但人們的使用習慣沒有升級:上廁所不沖水、不定期刷馬桶、糞便堆積如山……。總統直選又如何?選舉文化沒有提升,台灣的民主就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Read More 粗糙又原始的選舉文化台灣大約從三、四年前開始,刮起一陣「繁體正名」風。正名的原因,似乎是因為「簡體」一詞,中的「簡」有簡潔、簡明之意,相較之下,「繁體」一詞中的的「繁」則有繁複、繁雜之貶意。
Read More 繁體與正體台灣人非常喜歡到處轉載網路上讀到的文章,而且通常沒有經過原作者授權。熱衷轉載的程度,大概是世界第一。我當然明白,人們們往往是讀了網路上某篇文章以後深受感動,想要和朋友分享,才轉載的。我也不是要批評轉的動機,而是想談談轉載別人著作的習慣和表達能力的關係。
Read More 轉載與表達包括台灣教師協會、台灣教師聯盟、北社在內的多個本土社團,十八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指「台客」一詞是中國文化霸權對台灣弱勢文化的欺凌,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台灣社會中,不應存有「台客」的名稱。這些社團更呼籲,社會不應以「台客」稱呼侮辱人。
Read More 台客不俗「菜市場名的背後」一文見報後,隔天,八月十二日,中央廣播電台的「早安中國人」節目針對這篇文章對我作了十分鐘的即時電話訪問,從錄取考生的常見名字談性別與人權。在訪談的最後,主持人張順祥先生問我:陳水扁總統今天(十二日)將主持總統府性別主流化諮詢顧問小組第一次會議,你對政府有什麼期許?
Read More 性別主流化每年八月,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放榜時,網路上就會掀起一陣「菜市場名」熱。人們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哪幾個名字最常出現。我也是,所以我自己也經常作統計。但我也想提醒,名字的頻率分佈,不是只有娛樂價值,它其實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
Read More 菜市場名的背後今年的大學考試分發,預估會有創紀錄的八成九的錄取率。大學考試分發的高錄取率代表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是好事,一方面也令人擔憂。因為這個社會重視的是訓練考試與工作技能的教育,對教養問題並不重視,台灣人教育與教養水平的落差愈來愈大。
Read More 教養不只是教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