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百年前的抑鬱青春與死亡探索

讀完川端康成的《古都》之後,繼續看他早期的作品《伊豆的舞孃》。選的譯本同樣是去年大牌出版、劉子倩翻譯的版本。全書四篇小說,用不同方式演繹川端康成百年前的抑鬱青春。

伊豆的舞孃

四篇小說風格迥異,不論敘事或情感表達都有很強的實驗性。共通之處是,這真的是那個時代、那個文化、那個年歲的人才寫得出來的文字:川端康成那時還不到三十歲。

〈伊豆的舞孃〉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也是四篇小說之中我最喜歡的。非常單純的線性敘事,單一時空與視角。用極簡但細膩的方式展開一個高中男生對情與愛、自我與世界、親近與別離的體驗之旅。這篇的死亡在最後提到的瘟疫,1918 年流感全球大流行。

〈溫泉旅館〉是四篇小說之中最長的。阿清的篇幅最少,卻是整篇讀完之後的餘韻所在。故事中的其他角色看起來都要比阿清的狀況好一點。但到了最後,或許各種努力都是徒勞,終將走向阿清那個終點,孤獨地離開人世。

〈抒情歌〉是篇祭文,女性對過世的前男友傾吐心聲。算是用散文的風格寫小說。既是散文風格,寫內心狀態就多。可以說是川端康成藉著故事中的角色探索自己。有很大一部分在探討死亡。但是寫情寫愛,又很可愛。兩種質地的混搭很有趣。

〈禽獸〉也是散文風格,但是疊了三個時空:主角帶著女傭搭計程車去看舊情人千花子表演的路上,主角在家中養鳥,以及十年前和千花子初相識。散文風格同樣有著豐富的隱喻與投射。故事裡的死亡都是動物,所有的死亡描述都顯得旁觀與疏離。

四篇小說大致就是逐漸接近狄蘭湯瑪斯(Dylan Thomas〉的「死亡不再主宰(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的狀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