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商店乍看每家規格都一樣,其實每家都有獨特的在地紋理。不是說它賣的商品有多在地(當然的確有一些商品會因地制宜),而是它是民生必需,是在地人會來的店。在地人塑造了一家店的樣貌。
先說特殊店型。鳳山車站裡有一間非常、非常小間的統一超商,比台鐵的便當店還小間。商品數量與種類當然不比一般超商。有一回和家人要搭火車到屏東參加告別式。進站前想買一個白包。心想火車站送往迎來,便利商店再小都一定有紅白包。架上沒有,但問店員就有。她說店面太小,有些商品沒空間陳列,就收在櫃檯。
三多商圈的全家真愛店是一家非常大的店,當初開幕時宣稱是南台灣最大複合店。大到有自助洗衣。這當然跟附近有很多民宿(尤其八五大樓)有關。至於一般消費,這一帶的客群年輕人與小家庭還是多一點。
再來說說一般的店。便利商店的客群反映社區的人口組成。有一回我搭台鐵到保安車站出站,準備走到奇美博物館。先到附近便利商店買個水。來店裡消費的幾乎都是移工。這也讓我馬上知道附近一定有個工業區。如果各地小鎮青壯人口主要就是移工,讓有意願長住者落地生根或許是最好的地方創生之道。
平日晨跑,或是傍晚與晚上與家人散步,我都常來哈瑪星。我算是很常來哈瑪星的高雄人了。但我很少在觀光導向的店家消費。便利商店反而是我覺得最在地的店。
繳費的,取貨的,吃冰的,談事情的,學生放學的,爸媽帶小孩來逛的,都有。當然也會有觀光客。總之便利商店的風景比一些名店精采得多,也更有在地生活的韻味與代表性。
大家知道哈瑪星有很多冰店。我有時會開玩笑說我來哈瑪星吃冰,吃的是全家的霜淇淋,而不是海之冰。但是說真的這還真在地。本地人也來吃的。而且價格實惠。
每次來高雄港邊,不論哪個碼頭,不論晝夜,都是看海。很少看展或逛市集。連吃喝都少;頂多便利商店補水。
熱門店家有時還真不如便利商店。就說星巴克花蓮洄瀾門市好了。它的設計是有趣的,但觀光客太多,店內亂哄哄,包車司機在外面狂抽菸。至少我去的那次是這樣。我看看就走了。隨便找家便利商店或許還自在一點。
每個地方的每間便利商店都是當地生活的樣本。不管到哪裡,城市或鄉下,山上或海邊,到便利商店裡買瓶水坐一會兒,就對在地多了一些感覺。光是哈瑪星的兩間全家便利商店,捷運站附近和中山大學隧道口前,氛圍就很不一樣。
便利商店有點像是現代人的廟口。尤其土地公廟。世俗與生活的場域。社區居民三不五時就會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進來。有求,必應。誰都會來,誰都可以來,誰來都不奇怪,也沒有誰會覺得誰奇怪。那是一個你可以放鬆觀察與感受身邊的人的地方。
大夜班時段的便利商店是另一個時空。客群完全不同。凌晨以外,我有時晨跑、七點不到就進超商補水,有時也常會遇到同一位大夜班的店員。
各地放學時段的便利商店也很精采。不同階段的孩子們紛紛入店,有些等回家,有些等補習,有些就是同學聊天打屁。沒有什麼比這些更在地、更有代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