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教育部宣布徹底解除中學生髮禁。開學在即,許多學校仍然堅持「不能不管」。中國時報公佈的民調更顯示,仍有四成八的家長反對解禁,六成二的家長竟然還贊同校方給予染燙髮的學生處罰。
來自學校與家長的抗拒是可以預期的。在傳統的中學校園與家庭裡,一直都是以限制自由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在強調百分之百控制的傳統下,從人權的觀點為孩子多爭取一分自由度,就等於讓師長就多一分不確定感。伴隨不確定感而來的,是恐懼的情緒。有權力的人心生恐懼,就容易傷人傷己。例如,許多學校仍然基於各種荒謬理由變相實施髮禁,不僅傷害師生間的信任關係,更讓校方顯得愚不可及。就像《星際大戰》中的尤達大師說的,「恐懼使人憤怒,憤怒引發仇恨,而仇恨,則會帶來苦難。」
如果從家長的教養責任來看,問題就簡單多了:家長沒有立場支持髮禁,學校也沒有立場實施任何形式的髮禁。
傳統上,很多家長都有「把孩子交給學校管」的心態,把教養的責任交給學校。久而久之,就連學校也接納了這樣的假定。於是在學校裡,從頭到腳,從外到內,什麼都要管。然而,協助孩子維護頭髮的整潔與美觀,原本就是家長的教養責任,不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解除髮禁,只是把原本屬於家長的教養責任交還給家長,把原本不應該由學校負責的事自學校移除。
解除髮禁,其實讓家長找回許多親子互動的題材。家長可以用開放的態度,經常和孩子討論各種與頭髮有關的問題,包括剪燙染的成本、家中經濟能力、怎樣的髮型才能又好看又不用花太多時間整理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有機會學習解決問題,也能讓自己的審美觀精緻化,更能逐漸學會分辨創意與搞怪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藉由探索達到自我認同。能夠嘗試不同的髮型,並觀察自己的感覺與同儕的反應,都可以磨鍊孩子的內省能力與人際敏感度,讓他們更了解自己。
再過幾年,中學生就要上大學了。孩子成年了,家長即使有心,也不可能再有機會參與孩子的生活。所以,家長實在不應該覺得中學階段的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就好,更不應該再把教養的責任推給學校。家長應該做的是,好好珍惜孩子還在念中學的這段時間,藉著髮禁的解除,放下管教的心態,陪著孩子一齊成長,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解除髮禁,也讓學校的老師少管一件本來就不是自己該管的事,更能專注於教學工作上。把眼光放遠,不只是孩子與家長,學校也能從髮禁的解除獲益。這是三贏的事,大家應該樂觀以待。不需要恐懼,也不需要再反對或爭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