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高雄市區只有三座圖書館:民生路總館、中央公園兒童圖書館和文化中心圖書館。我小時候都常去。舊總館拆了,遷址重建新總館。兒童圖書館拆了,原址改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只有文化中心圖書館屹立不搖。

青春的記憶

我念國、高中的時候經常一早就來排隊,偶而也跟友校的女生一起來。中學生的生活一定要有一段是跟偷偷喜歡的女生一起在圖書館裡念書。回憶裡夾雜著酸甜苦澀的一頁。
文化中心圖書館是我這一輩年少時期的共同回憶。甚至要跟學校請病假來念書。我還記得有一次排隊人潮之多,搶著入館時甚至擠破了大門,可見當時的盛況。
分館現在還是每天開館前就有人排隊。通常七十歲以上的長輩和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這兩群最多,中間夾著幾位中年人。
年少的啟蒙

美麗島事件發生時我念前金國小,上學必經大圓環。還有一些事件後隔幾天經過的印象。上了高中,經常來文化中心圖書館翻閱當時的報紙縮印本。後來把事件前後、一直到軍法大審的所有報導都讀完了。
學生時期常買書,也常來借書。即將解嚴的那些年,買了很多政論書。來圖書館借的則偏學術,有生命科學,也有社會人文。我印象最深的是幾本結構主義的書。有些現在還查得到,說在架上,但找了幾次都沒看到。
書庫的感覺跟當年差不多。我甚至可以感覺到小時候的自己在這裡看書。
圖書館與讀者一起變老

在所有的市圖分館中,文化中心分館的老讀者最多。分館必須跟著、以及帶著讀者一起成長,一起活躍老化。就連我都從當年的十二歲少年變成快六十歲的伯伯了。
分館近年最大的改變是原本陰暗老舊的四樓無線上網區改造為銀髮健身俱樂部。不是大幅改造,就是區隔出一個空間。但是很受歡迎。一大早就有長輩來報到。旁邊的研習教室辦健康講座,長輩們也踴躍出席。九十幾歲的都有。
但是年輕讀者也在流失。分館硬體多年未更新,現在這一帶的年輕人都到鄰近的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和總館念書了。
全齡的閱覽區

二、三樓書庫與閱覽區雖然多年未更新,使用率還是不錯的。最多的還是長輩。高齡男性喜歡看報。高齡女性興趣多元,常看到她們在看言情小說。女性為了家庭犧牲一輩子,但終究沒有失去浪漫的想像。
分散在書庫的座位很少、很舊、很侷促,但是很受歡迎。一早入館的人搶的就是這些邊邊角角的座位。各年齡層都有。我還看過一位母親帶兒子,剛好找到兩個角落對在一起的位子。面對面,各看各的書。
寒暑假前是親子借書潮。常常看到親子一起,借好借滿,抱著一大疊書回去。中學生雖然都往總館和李科永跑了,這裡還是會有。尤其各校各種大、小考前。
條件良好,但空間亟需更新

近千坪的空間是文化中心分館的最大特色,也是它的優勢。缺點則是僅一樓小幅更新過。其他樓層空間大致還是上世紀的老圖書館樣貌。
書庫有很多好書但沒有好好整理,硬體太舊,閱覽座位太少、環境也不夠舒適。跟這個時代是有點距離的。但在有限的專職與委外人力及志工的協助下,還是儘量滿足每天大量讀者的需求。
苓雅區固然是人口老化與外移的區域,但文化中心周邊從小學到大學都有,而且都是相當好的學校。林德官這一帶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還會是全齡的社區。
讓老分館重新成為社區的中心

四十年前,文化中心附近還像偏鄉一片荒蕪,這座圖書館是最現代的公共空間與文化設施。現在的它老而彌堅,但也到了必須更新的時候。
如果分館的空間能夠重新規劃與更新,就能像四十年前一樣再度成為社區的中心,更全面滿足這個時代各世代的需求。在新的時代繼續提供生活的靈感以及成長的動力,與社區共同成長,並促進高齡化社會最重要的活躍老化、世代共融與青銀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