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裡,你沒事就會去逛一下的、街角的那家店,五、六十歲以上的人都經歷過三個階段:雜貨店、書店、便利商店。
連結日常生活
上世紀的街角書店也是文具行,販賣各種日常生活小物。現代的便利商店則是集雜貨店與傳統社區書店之大成,甚至成為準咖啡館式的第三空間,滿足各種社區需求。都不是高雅的文化指標,而是樸實的生活地標。
不買也沒關係
街角的那家店,顧客入店的心理門檻是很低的。出門倒垃圾穿得很居家也敢走進去。以及最重要的:不買也沒關係。小時候放學後會先到書店逛一下再回家,未必會買什麼。現在的便利商店也是,就算沒有要買什麼也會順路進去逛逛。
解法與時俱進
街角的雜貨店與書店或許消失了,生活裡的需求還在。除了日用品的採買,孩子們放學後回家前還是得有地方去,家附近還是需要有個地方可以隨時進去看看有什麼新鮮事。每個時代最佳的解法都是不同的。
不要執著表象
總有些人太執著表象,三天兩頭感慨人們不再重視什麼事物或什麼店了。如果你懂得放下對形式的無謂堅持,真正關心人們的生活,找到適情適境適性、與社會共創價值的方法,就還是能夠被需要,能夠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