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芳老師的《廣告的心理原理》出版已逾三十年,但書中提及的很多基本現象與原理並未過時。在我手邊的社會心理學書籍中,這是最老也最歷久彌新的。我的版本是 1994 年的二版。
例如談到廣告引發情緒反應:
「當我們高興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當我們害怕的時候,我們會很容易地接受任何人幫助我們解決恐懼的建議。」
說到恐嚇:
「不管這些廣告的立論是否合理,或者威脅是否可能發生,人們常常會很自然地被這些惡果所嚇住,而忘記去追問它們發生的可能性及真正原因。而將信息中的解釋當作是唯一的解釋,進而接受它的建議來解除恐懼。」
簡單兩段話就把詐欺與政治攻防中的恐嚇的效果與反效果講得清清楚。
書中也提到:
「有時在信息中只呈遞支持自己立場的正面立論點,會引起說服對象的反感。特別是廣告的對象,因為廣告的說服企圖對消費者而言已經相當清楚了,從一開始即對它採取比較敵對的態度。如果再看到一面倒的立論訊息,就不免要『奮加抵抗』了。」
然後你會恍然大悟,這些簡化的、極化的恐嚇訊息,從來不是為了溝通,而是另有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