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利用公共運輸在三小時內探訪內門區台 3 線上由南到北分別在觀亭、內埔與木柵地區的三座分館(第四座在更偏遠的溝坪,要擇日再訪)。受限公車班次,時間極為有限。我儘量把心得記錄下來。

一般印象分三部分。本文為第三部分:
- 內門印象(一):高雄客運 8035,內門的公共運輸骨幹
- 內門印象(二):丘陵城鎮的生活紋理
- 內門印象(三):人情與信仰
(分館體驗另文記錄。)

街上或許顯得寂寥,但只要接觸到人就很溫暖。在路邊滑手機找路,也會有店家點頭致意。在內門觀音亭的老盧外省麵用餐,有在地人,也有幾位來紫竹寺參拜的外地人。

餛飩湯賣完了有點小遺憾,但大家一起吃飯的感覺還是很好的。

造訪三座分館的時段,館內都沒有其他讀者。館員得知我一個外人搭公車來,都會主動關心,問我吃過了沒(觀音亭以外的地區覓食不易),或知不知道公車站的位置(有些站牌不太明顯)。

宗教也是內門生活的重心,以及地方創生的力量。觀音信仰處處可見,光是觀音亭作為地名就說明了一切。當然還有信仰衍生的、大家熟知的宋江陣與總鋪師。還有木柵一帶(也許溝坪也是)平埔族的基督信仰。

紫竹寺的廁所尤其值得一記。規模比高速公路休息站的還大,而且很明亮、整潔、現代。

洗手枱的數量、一枱配一大瓶滿滿的洗手乳,更是壯觀。

最後是一點點建築觀察。觀音亭一帶的連棟透天厝立面有很可愛的半圓花邊編織風格裝飾。

各地也都還有一些紅磚古厝。都讓這個乍看平凡的鄉鎮透出一些獨特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