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主觀的真實:二刷高美館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 –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特展即將於本週末結束。七月我來看過一次,這次再來二刷。主要當然是再看這些作品一眼,驗證第一次的直覺,以及捕捉遺漏的感覺。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我沒再特別做功課。而是直接入場,所有作品看過一輪之後,想一下自己的感覺是什麼。然後找個角落坐下來,看一下 7/18 第一次觀展的心得〈從影像到體驗,從現代到後現代〉,兩次對照。

相隔四個月,兩次的直覺相當一致。

最喜歡的依然是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洛娜辛普森(Lorna Simpson)的作品,將新時代的大眾媒體影像(例如報紙或雜誌)透過絹印與繪畫結合。

我也還是很喜歡幾位年輕藝術家在風格上重新連上他們出生前的時代。例如跟我同年的賽西莉布朗(Cecily Brown)的濃厚抽象表現主義風格,以及喬治康多(George Condo)相當晚近的立體主義作品。

再來是上次遺漏的。也許不應該說是遺漏,而是印象深刻、觀展時也有記錄、卻沒寫進第一篇心得裡。

只挑一件作品的話,就是麥可阿米泰吉(Michael Armitage)的〈應許之地〉。

這位出生在肯亞的英國藝術家把歷史與新聞畫面的敘事解構後重塑。從具象的真實轉為主觀的真實。但因為更接近內在的表徵,實際上是更真實的。

這件作品以盧布戈(Lubugo)樹皮做為畫布。站在作品前可以清楚感受到那個畫布的質地,彷彿整幅畫是活的,是不穩定的,隨時會從畫布上跳出來。一如藝術家所要描繪、指涉的狀態。

就像作者說的:「布面上的樹皮斷片、孔洞、縫線、紋理阻礙了顏料脫離畫筆後的路徑–這幾乎是一種反繪畫的表現。」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展期將屆,平日觀展的人數也不少。這天剛好遇上一大群小朋友,還有專人導覽。導覽員以孩子們聽得懂的方式介紹每幅作品的背景。這些孩子們真幸福。這麼小的時候就能夠受到傑出藝術作品的啟發。

這次剛進展場就遇到高美館的策展人崔綵珊。也是個小小的驚喜。

特展將於 11/17 結束。最後三天延長開放時間到 18:30,售票時間延長到 17:30。想看展但還沒去看的朋友,請把握這最後三天的機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