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桿風情

我走在街上總會抬頭看一下電線桿。包括桿上的設備,以及劃過天空的電線。密密麻麻的電線亂中有序,不只是電力網路,更是家戶與社會網絡的象徵。電線桿是有生命的。

Utility Poles

日本動漫就經常出現電線桿與電力線作為背景,甚至經常特寫。外國鄉民常問為什麼。因為那是日本街景的標配,隨處可見的生活與視覺元素。電影《子彈列車》結尾有個細節我就很喜歡:那支掛著兩個巨大變壓器的電線桿(而且它還有戲)。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以「戰後重建求便宜快速」及「道路狹窄桿線難下地」的解釋日本街上隨處可見的電線桿。說得通。但我覺得長久下來日本街頭的電力設施已成為生活與文化紋理。

有一個部落格《Power Lines in Anime》專門收集日本動漫中的電線桿與電線,包括電車線。雖已停更兩年,歷年資料還是豐富。我間著沒事就會去看。

就連知名日本服裝設計師皆川明的刺繡作品,電線桿也成為視覺元素。

我自己十六年前寫過一篇〈電線桿、視覺化與人機互動〉也在說這件事。電線桿對觀看者來說,也是把電流傳輸的路徑與過程視覺化。「把看不見的部件與歷程視覺化」正是在人機界面設計中幫助使用者了解系統運作原理的方法之一。日本正是個中翹楚。

台灣主要市區的纜線地下化程度很高。我應該也是那年從日本回來後才重新學會注意及欣賞台灣的電線桿。走在街上有機會就留意一下。

目前各大城市主要道路大概都看不到電線桿了。僅舊聚落與次要道路及小巷還有。另外就是郊區也還有。電線桿形隨機能,亂中有序,連結家戶,展開空間,貫穿今昔。真實不做作的工程美學與生活韻味。

為什麼說貫穿古今呢?因為它能讓不同時代的科技都共存,每個時代的設備都能附掛上去。例如現代的紅外線監視攝影機。

台北的新店大概是最獨特的。有工業區,也有很老的、建物與人口密度很高的住宅區。電線桿貫穿其間,從桿上設備的多樣性到它們與工業建築與住宅建物交織的紋理,都是別處不太看得到的。

嘉義是我僅次於高雄與台南、在台灣居住時間第三長的城市。嘉義市主要幹線已無電線桿,但小路還有。嘉義市幾乎每個街角都有一棟老屋。有些門口還有一對電線桿、還有電線在門前街道上空垂直交會,那就真的很美。

東市場的光彩街是另一種風景。地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天空中縱橫交織的電線。人際網絡與電力網路共同賦予城市生命。

還有台東長濱。你知道那種感覺:小路兩邊是民宅,路旁有電線桿,路的盡頭是海。電線的背景不是天空,而是海。那也是很不容易看到的美景。

但我們總是要面對現實:以台灣的氣候與人口密度,地面電力設施容易受到劇烈天氣影響而損壞,也容易變成道路上的障礙。這幾年的趨勢就是地下化,而電桿風情也會跟著消失。在它們完全消失前,就儘量把握機會欣賞與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