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需要評論文章嗎?

我最後一次在報紙寫評論文章已經是十四年前的事了。後來在部落格寫。到最近五年已經不太讀、更不太寫評論了。回顧其中轉折,很有意思。

Park

大眾媒體時期

最早投書報紙是 1988 年初、高三下學期的事。當年報禁解除,報紙增張,大眾也就多了些副刊以外的投稿管道。兩個月內就寫了三篇皆獲刊載。

更頻繁投書則是 1996 年網路開始普及這幾年。我在美國念博士,隔海看台灣新聞,時有所感。到 2001 共寫了二十篇五百字規模的投書。

投書讓編輯熟悉我的寫作風格。後來返國任教直接開始寫一千字的評論,也開始寫專欄。從 2002 到 2006 年共寫了三十篇。

部落格時期

我在 2005 年架了自己的部落格。主流媒體也在那一兩年開始衰敗。到 2006 年我就決定從主流媒體撤出,只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文章。一直維持到今天。

部落格當然比較個人,主要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觀點。尤其我興趣廣一點,主題也雜一點。一開始還是有在傳統媒體發表的習慣,覺得要寫評論文章。到後來,評論文章佔所有文章的比例就愈寫愈低了。

社群媒體時期

大眾媒體時期因為訊息管道較單一,報紙的民意論壇至少可以帶來一些多樣性,以及反思。這個多樣性當然難免受到報社立場限制,但在當年的時空背景多少有點價值。

來到社群媒體時期,訊息的來源本身的異質性就夠大了。各種觀點的對話就自然在每個讀者腦中、在接觸到的當下發生。另外再去評論什麼顯得有些多餘。

如果部落格是大眾到分眾的過渡,社群媒體就真的進入了分眾的時代。

這個時代一方面訊息異質性高,另一方面人們的注意力卻愈來愈侷限。每個人都只看自己想看的,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每個人的世界都收斂到很小的點。沒有意外,沒有驚喜。

這種環境下的評論文章就很容易變成凝聚社群的表演。就算是每文皆上千破萬讚的意見領袖,群眾往往也不是看箭射得多準(箭一直都插在那裡),而是這次又畫了什麼靶。

這種形式的評論當然仍有價值。只是我個人在讀與寫上都愈來愈傾向迴避。但我不夠聰明,不知道這個時代真正能夠跨出小眾的評論要怎麼寫。

所以就愈來愈不去刻意評論什麼了。專注呈現直接的觀察、體驗與觀點,讓各方對話在讀者腦中自然發生與完成就好。

這樣也好。看似壁壘分明的小眾與小眾之間面對時代趨勢還是有很多共同的命運。專注在這些共同的面向,專注在現象而非論點,來自特定社群的束縛反而少一點。當然按讚與分享也少一點,但我享受這樣低調的自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