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文創

文創在台灣很熱門,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卻沒人說得清楚。本文彙整過去幾年我在 Twitter 分享過的二十則觀察,分成六類:現象、心態、手法、媒體、政府、中國。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台灣文創產業的真實與虛幻。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現象

  • 「台灣既無文亦無創更無心的假文創分兩個層級:普通笨蛋騙普通笨蛋,假裝不是笨蛋的笨蛋騙自以為不是笨蛋的笨蛋。喊文創喊得震天價響的通常都是假的。真文創不會自稱文創,就像志玲姊姊不會自稱美女。」(2015-05-08)
  • 「台灣文創四化:公式化、表面化、東施化、智力退化。」(2014-10-20)
  • 「台灣觀光偽文創三式:搞些可愛東西先誘拐小孩再哄騙父母掏錢,掰個長到沒人聽得完自己也不懂的故事唬人,建個抽離脈絡的拍照景點吸引那些反射性下車尿尿打卡上傳的遊客分享給他們同樣反射性按讚的朋友。」(2014-10-14)
  • 「台灣的文創產業有三個『過度』:過度行銷,過度設計,過度以商品為中心。在既有框架內過度行銷或設計卻缺乏真正突破心向(mental set)的創新,人們很快就膩了。而沒有以使用者為中心,也就很難觸動人心。」(2013-09-23)

心態

  • 「各地的文創瘤,例如展覽場館的裝可愛塑像、有牆就塗的沒創意彩繪、或是偽歐洲風的民宿或地景,基本上跟產官高層『快速複製成功模式』、『解決方案整案輸出』的心態沒啥兩樣。上樑不正下樑歪。」(2015-04-19)
  • 「台灣人的飲食觀與旅遊觀與很像。我們飲食很少認識食材本身,只在意食物的樣子是不是自以為該有的。我們旅遊很少真正轉換到在地觀點,只在意有沒有看到自以為該看的。於是我們得到了迎合要求的黑心食物與文創景點。」(2015-02-18)
  • 「台灣人的創造力幾乎都用在貪小便宜和鑽漏洞上了,很少用來豐富生活或擴展視野。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文創也一樣既無文又無創,多半只是花招比較多的貪和鑽。」(2014-01-04)

手法

  • 「十三年前剛改名大學的高醫找了台北的公關公司協助參展大學博覽會。這家連高醫有哪些系都講不出來的公司想了個沒創意的『高醫師』人形立牌。蠢,但還是做了。十三年過去,台灣的文創產業差不多也就停在這個水平。」(2014-09-01)
  • 「市長候選人『文創化』應該是從陳水扁競選第十任台北市長時開始的,二十年來陸陸續續都有人玩。玩得糟糕的多,玩得精采的少。畫蛇添足的多,畫龍點睛的少。跟台灣文創產業整體的狀況其實很像,原因當然也像。」(2014-08-25)
  • 「檜意森活村是個基本條件(建築)好到不可能搞砸卻還是被搞砸的景點。看看嘉義市商圈文化促進協會的 KANO 故事館就知道了。文創在台灣真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2014-08-23)
  • 「台灣各地旅遊景點自我標榜文創的程度基本上已經等於地雷指數了。講越多,雷越大。」(2014-08-23)
  • 「台灣人哪有那麼愛運動之文創化的路跑。」(2014-07-23)
  • 「當品牌大廠展示中心像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像紀念館,你知道這個國家問題大了。」(2014-01-03)

媒體

  •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媒體是製造業。錯了。媒體哪有製造業嚴謹紮實。充其量算是文創業吧。而且是那種隨便抓到個什麼就加油添醋畫蛇添足掰個不入流的故事的亂搞的文創。」(2015-01-01)
  • 「我不喜歡沒有想像力的東西。例如套公式做出來千篇一律的文創景點,或是成天發煽情公憤文和新奇可愛文騙流量的新舊媒體。這樣的操作就像往街上丟塊生肉讓它腐壞長蛆一樣,從量來看或許有效,但沒有驚喜,也沒有靈魂。」(2014-10-16)

政府

  • 「以前的台灣是生了梅毒的母親,現在的台灣是生了文創瘤的祖母。諷刺的是,當年寫〈生了梅毒的母親〉啟發我們這一代的龍應台後來當了文化部長,卻沒有能力阻止文創瘤到處亂長。」(2015-02-20)
  • 「舊文,北門文創瘤。雲管處應該多動點腦筋塑造讓不同時空的在地人與外地人的生命經驗連結起來的旅遊體驗,少幹些蠢事。」(2015-01-12)
  • 「1970 年代我在台南成長,印象最深的就是洪通及烏腳病。每次到北門都會觸動內心深處的回憶。能夠把不同時空的人的生命經驗連結起來,才是真正的文創。歡迎雲嘉南風景區管理處跟我聯絡,我或許可以幫得上忙。」(2014-09-01)
  • 「政府沒有創新能力,又如何有能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想到電影《他不笨,他是我爸爸》這段對話:『你怎麼知道你不是智障?』『我爸說的!』『可是你爸是智障!』『所以他知道誰是誰不是!』)」(2009-03-23)

中國

  • 「每次在《大陸尋奇》節目看到當地導遊介紹都覺得中國的文創真是唬爛到極致。你現在捧得天花亂墜的就是當年破四舊要破的不是嗎?古蹟上還有現代的黑體簡體標語更是諷刺。要就破得徹底,不要像現在這樣搞得不三不四。」(2015-04-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