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經常利用週末假日的時間去逛高雄左營的眷村。我想趕在它們被全面拆除之前去看看老房子與老樹,順便體驗寧靜的生活環境。自助新村我去過不只一次,但從來沒去過彩繪那區。每次經過看到裡頭觀光客萬頭鑽動就心生嫌惡,只想快步離開。今天上午難得有機會駕車經過,見四下無人,便下車逛了兩分鐘。結果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彩繪,而是居民張貼的各種告示:
- 「請安靜,不要吵。」
- 「請安靜,不要吵。」
- 「訪客請走側邊巷口。嚴禁吵鬧。」
- 「注意!此處尚有住戶白天在家補眠。請大家輕聲細語。違者滾出去。」
- 「訪客請注意,屋內有人正在休息,請勿大聲喧嘩吵鬧。謝謝您的合作。」
- 「請勿在此放置垃圾。」
- 「同學們請將菸蒂帶走。巷口有垃圾桶。」
高雄基本上是座沒有太多色彩的城市,眷村亦然。顏色反映情緒。就像我在〈灰階城市〉中說過的:
「高雄人的情緒大部分的時候其實是悶在心裡的,只有某些時候會像土石流一樣突然爆發出來。那種接近全有全無的強烈差異,就像看完羅夏克墨漬測驗前七張灰階的圖片之後突然看到彩色的第八張一樣。」
而彩繪的自助新村正是那釋放情緒的第八張卡片。這些由年輕學生設計的彩繪圖樣,頗能吸引年齡相仿的訪客的心。從網路上看到造訪此地的人拍的照片及發表的遊記中顯露的年紀與行為模式,我可以想像那種成群結隊的遊客此起彼落的驚嘆聲、吆喝拍照的呼喊聲以及彼此逗弄的嘻笑聲混音之後的噪音水平。而那樣的噪音又完全符合透過這些告示還原的行為現場。
我原本一直覺得彩繪之後的眷村失去了原本的樣貌,而大量的遊客也只是來入景拍照而不是來探訪眷村。但想到年底之前自助新村終將消失,就覺得該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自助新村因為彩繪進入大量遊客的記憶之中,那麼不是原本的樣貌又如何?記得一個裝可愛的樣貌總比全無記憶好,而留下一些影像記錄也比全無記錄好。
別太吵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