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人有這樣的習慣:如果對一個人感興趣,就用 Google 查詢他的名字。Google 就像是一張互動式的名片,你只要在上面寫下一個人的名字,它就會告訴你這個人是誰。
當我們利用 Google 搜尋名字時,通常傳回的結果不會只有一項。這時我們就會利用項目的排名,判斷網頁的相關性。換句話說,如果你用 Google 搜尋某個名字,排在搜尋結果前幾名的網頁所提供的訊息,就很有影響力。
舉個最近的例子,徐子涵在 Schee.info 這篇「聰明行動 人身直擊砲」提到,在 Google 搜尋 TVBS 記者「張玉英」的名字,排在搜尋結果第一位的網頁,竟是一篇批評這位記者的文章。再舉個例子,搜尋台北縣長「周錫瑋」的名字,排在搜尋結果第一位的,是一篇挖苦他的文章。附帶一提,如果你搜尋「台北縣長周錫瑋」,排在搜尋結果第一位的,還是一篇批評他的文章。
Google 以網頁之間互相連結的狀況計算出的搜尋結果,相當程度反映了網路社群的共識。所以,前段所舉例子,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不過,當別人用 Google 搜尋你的名字時,你一定不會希望前幾名的網頁都是跟你無關的,更不會希望前幾名的網頁雖然跟你有關但都在批評你。
你應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用自己的真實姓名寫部落格。然後用心經營,讓內容有可讀性或是有參考價值。久而久之,你的網站就會被許多別的網站連結。這些連結會增加你的網站的重要性,用 Google 的術語來說,就是你的網站的 PageRank 值會提高。當別人用 Google 或其他搜尋引擎查你的名字時,你的網站就會排在搜尋結果的前面了。
任何自己有網站的人,只要觀察流量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大部分的流量來自 Google、Yahoo! 和百度等搜尋引擎。如果你了解現代人對搜尋引擎的依賴程度,你就會發現在網路上使用真實姓名真的很重要。如果你自己放棄在網路上使用真實姓名,到時候別人利用搜尋引擎查你的名字卻找不到你的網站,你就怨不得別人了。
李怡志在 Ricky’s 減肥部落格這篇「你為什麼(不)署名?」提到,國外許多知名部落客都會以本名示人。我自己也是,從 1993 年開始在 Usenet 討論、1994 年開始有個人英文網站、1997 年開始有中文網站(就是蔡志浩的布洛卡區的前身,流浪到香檳:蔡志浩的作品集),一直到今天,我的名字一定在我的網站首頁出現,也一定跟著文章一齊出現。
我也觀察到,台灣有許多部落客喜歡隱藏真實姓名。我對「隱藏真實姓名」的定義是:首頁上不顯示,「關於作者」或任何其他從首頁點擊一次可抵達的網頁也不顯示。其實,就算你不用真實姓名,你的言論還是你的,該負的責任一點都少不了。而且,如果你一直不用真實姓名,你的網站累積的聲譽就無法轉移到你的名字上。
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必須了解:愈來愈多的人開始在 Google 上搜尋你的資料,開始把 Google 當成你的名片。所以,何不搬出塵封已久的真實姓名,擦亮它,把它高掛在你的首頁上。儘量在網路上使用真實姓名吧!與其讓別人的網站決定你的名字的價值,不如自己為自己的名字做一點事。如果連你自己都不願為自己的名字增加價值,別人又怎麼會願意呢?
延伸閱讀:Yahoo! 奇摩部落格的亂碼網址;部落格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