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

我從 2007 年開始使用 Facebook,2008 年初開始使用 Twitter,同年年底開始使用 Plurk。三者之中,Twitter 是最主要的發表平台。我會把在 Twitter 分享的訊息再同步分享至 Facebook。至於 Plurk,我不發布訊息,只閱讀朋友動態,偶而參與討論。過去一年,我對三個平台都有一些觀察,也分享在 Twitter 上。

Read More Facebook、Twitter 與 Plurk:我的觀察

從 2005 年底黑米共享書籤上線開始算起,台灣的本土 Web 2.0 服務已經發展了整整四年。看著這四年的後浪前浪網海沉浮,總不免有些感慨。幾乎所有的本土創新網路服務的爆發力都侷限於很小的範圍,而且持續不了太久。然後,就在 2009 年,Facebook 這個來自國外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突然在台灣引爆。即使如此,我對台灣的網路產業還是很樂觀。2009 年的最後一天,我想說說對過去的觀察、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Read More 台灣 Web 2.0.10

2009 年 10 月 30 日,「網際網路網域名稱與位域管理機構(ICANN)開會通過,開放網域名稱使用非拉丁字母。在此之前,含有非拉丁字母的國際域名都必須被轉換為 punycode,例如「中文」轉為「xn—fiq228c」。三年前我曾從易用性而非技術性的觀點談中文網址的未來,而 ICANN 這次的決策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同樣的問題。

Read More 中文網址的未來(在 ICANN 開放網域名稱使用非拉丁字母之後)

社群網站 Facebook 最近在台灣大受歡迎,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要玩社交遊戲「開心農場」才加入,種菜也因此成為人們閒聊的熱門話題。熱門到有電腦賣場推出「Facebook 機」,熱門到政府部門要禁止公務員使用 Facebook。我個人積極使用 Facebook 已超過一年,卻從未玩過任何一種遊戲。如果你一定要我跟著流行語說自己在種什麼,我會說我種的是「人」。有點像《駭客任務》,但不是像電影那樣把人當成電力來源,而是當成知識來源。

Read More Facebook 與我

七十五歲的微軟研究員 Gordon Bell 寫了一本書,《Total Recall》,描述他在過去十年如何利用資訊設備輔助自己的記憶。例如,他掛在胸前的微軟實驗性產品 SenseCam 每隔一段時間就自動拍一張照片,並記錄拍照時的經緯度。我是認知心理學家,對人類記憶的不可靠了解甚深。因此,即使我不像 Bell 有那麼炫的設備可以用,也早已開始使用各種電腦軟硬體與網路服務輔助自己的記憶。

Read More 我的電子記憶

相機對我來說不是社交活動的助興工具或藝術作品的創作工具,而是一種視覺經驗的取樣工具。人的記憶能力有限,一天之中大部分的經驗會被遺忘。所以我喜歡隨身帶著相機,遇到有趣的、意外的或困惑的事物或景象,就立即拍下來。開車時也會把相機放在旁邊,有需要時就在安全的前提下拿著相機透過擋風玻璃或伸出車窗拍照。通常只要我帶相機出門,GPS 軌跡記錄器也會一併開啟,記錄拍照時的位置。日後,這些附有地理資訊的影像就成為幫助回憶與思考的線索。

Read More 相機:視覺經驗的取樣工具

Globme 是一個以時間軸為主要介面的微網誌服務,服務的主要特性是讓使用者記錄與分享自己與親友的生活事件(而非想法或意見)。這種事件導向的期待讓 Globme 比較像是以時間軸為介面的生活化行事曆服務,與典型的微網誌服務有所不同。Globme 可以讓使用者在地圖上定位事件,這又是另一個與典型的微網誌服務不同之處。在 Globme 開發團隊的委託下,我以認知演練法(cognitive walkthrough)為目前已上線的 beta 0.25 版的使用者介面作了初步的易用性評估。本文根據評估報告編輯而成。

Read More Globme 易用性評估

我很喜歡以太空站來類比部落格,因為兩者都是為了「存在」:建造太空站的目的是讓人類能夠永久存在於太空中,經營部落格的目的則是讓個人永久存在於網路上。兩者都是長期的工程,成果是逐漸累積的。有必要時,兩者也都會面臨銷毀舊站、重建新站的決定。

Read More 太空站與部落格

知名部落客酪梨壽司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沒團購過,別說你當過上班族!」,最近分別被《金融家月刊》、非凡新聞台視新聞等傳統媒體抄襲。酪梨壽司的文章被抄襲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且這些抄襲行為越來越離譜。而其他的部落客不論名氣大小,文章被傳統媒體抄襲的事件也越來越常見。這些現象其實反映了一個趨勢,那就是:不論是從內容的品質或代表性來看,部落格都已成為主流媒體。

Read More 部落格已成為主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