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智慧、人工智慧、藝術與靈魂
這兩幅「中國古人風格」的《最後的晚餐》,哪個比較好?我想每個人都會選上面那幅。
Read More 工人智慧、人工智慧、藝術與靈魂社會觀察與評論
這兩幅「中國古人風格」的《最後的晚餐》,哪個比較好?我想每個人都會選上面那幅。
Read More 工人智慧、人工智慧、藝術與靈魂這幾天全世界都在用 ChatGPT 最新的功能將各種照片轉為吉卜力風格的影像。所有的現象背後,都是需求。大家瘋狂地把自己的世界轉換為吉卜力的世界,多少也反映了對現實與自我的期待與投射。
Read More 吉卜力風格之亂,以及療癒之道搭電扶梯要站哪邊,永遠可以吵起來。兩側都可站當然是最好的。因為就是有人需要兩人站同一階,例如這對母子。你看這畫面多美。
Read More 市民包容,城市有愛僅四集的 Netflix 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以貨真價實的一鏡到底、講述一個十三歲少年因涉嫌謀殺被逮捕之後在不同時間(從第一天到第十三個月)、不同地點與不同角色的觀點展開的故事。表面上是犯罪故事,實際上則是家庭故事。
Read More 《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的代間創傷與和解在捷運站裡看到一位男士因為身體右側較虛弱而在電扶梯上靠左站立,用左手握扶手。電扶梯兩側都可站立,也是為了對每個人都有可近性。
Read More 電扶梯左左右右這個時代透過社群網站建立的人際關係幾乎都是弱連結。當你自認受了委屈,自然也很難期待這些「朋友」幫你。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朋友。
Read More 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朋友不論是注意力、時間或金錢,每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在變化愈來愈快、資訊爆炸的時代,競爭這些資源的人事物愈來愈多。比誰更能滿足需求創造價值,公平合理。道德勒索,就很不妥。
Read More 遠離道德勒索,促進身心健康1988 年 1 月,當時還在雄中念高三的我在《聯合報》高屏澎版寫了篇專欄文章〈提升文化水準應循序漸進、建立書香社會乃首要工作〉。有一小段記錄了當時的書店地景:
Read More 社區、書店與生活:縱貫四十年,從少年到白頭的回顧長輩們因為經常搭公車,發展出許多適應性技能。一方面增加安全和效率,但另一方面也衍生新的問題。從車窗上這張標示與座位前的網子可以窺見。
Read More 長輩搭公車的適應性技能大約三年前更新了二十年沒動過的郵局帳戶以及金融卡之後就很認真使用。也從消費者與市場洞察的角度看到這個熟面孔在新時代依然有優勢。
Read More 郵政 VISA 金融卡:熟面孔,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