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為了回答「機器能否產生意識」的問題,人工智慧研究者 Hans Moravec 設計了一個稱為「義腦(brain prostheses)」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這個實驗有幾個假定:第一,我們的神經科學已經進展到能夠完全了解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的運作。第二,我們能夠製造人造的神經元,不僅能夠模擬任一真實神經元的運作,更能與真實的神經元連結。第三,我們的顯微手術已經進步到能夠在不干擾大腦整體運作的情況下,將大腦中的任一個神經元以功能完全相同的人造神經元替換。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二):「義腦(Brain Prostheses)」實驗

2004 年的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是一部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科幻片。在 2035 年的世界,許多工作已由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機器人像傭人一樣,聽命於人類主人,並遵守機器人三定律:第一,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因為不作為導致人類受傷;第二,不管人類命令他們做什麼都得做,除非抵觸第一定律;第三,他們必須保護自己,但不得抵觸第一、二定律。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

你們入學那年,是我在此地任教的第二年。從你們普通心理學課程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知道這會是一段不平凡的關係。當年的課程設計是有期末報告的,要你們用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來解釋一個自己觀察或經歷到的現象。我記得在第一次上課介紹這個作業之後,就有同學舉手問「可不可以寫讀書心得」。因為我已經再三強調過這個報告「不是讀書心得」,所以我就直接回了一句「不行」!

Read More 不再陌生

今年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首度試辦寫作測驗,明年將正式計分。面對此一新制,家長憂心,孩子擔心。補教業者心情大好,趕著舉辦各種基測作文模擬測驗,用各種誇張的例子試圖傳遞「現在的國中生作文程度普遍很差」的訊息,說服家長掏錢送孩子去補作文。我必須說,「作文能力可以藉由補習提升」的說法,根本就是詐欺。

Read More 作文、補習與詐欺

閱讀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發明的最複雜的認知技能。要將印刷的符號解碼還原為有意義的語言,涉及了包括知覺、記憶、語言和思考等認知歷程及不同認知歷程間的交互作用。閱讀技能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反覆的練習才能熟練,也不是每一個人最終都能熟練地閱讀。

Read More 閱讀與認知

文建會上周末開始聯合推動「全國閱讀運動」,地方政府也都同步舉辦了推廣閱讀的活動。推廣閱讀的動機當然值得肯定,然而政府對「閱讀」的看法似乎過於局限在「文學」和「書籍」等閱讀材料的內容和媒介上,忽略了更根本的閱讀技能的培養。

Read More 閱讀做為一種技能

十三年前,我剛進碩士班,台灣也剛有網際網路。因為台灣的網際網路是先從學術網路開始普及的,而在大學校園裡的網路資源分配又以研究所為優先,上網的主力族群很自然地就是研究生和研究助理。

Read More 猜名字

心理學與網際網路有什麼關係?如果問中學教師或中學生的家長,你非常可能得到以下回答:「網路成癮問題」或「網路交友問題」。如果他們邀請一位心理學家演講,想聽的也是與這兩個問題相關的主題。

Read More 心理學與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