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從哈瑪星到基隆
鐵路縱貫線在日治時期完工通車時,起點是基隆港的基隆車站,終點是高雄港的高雄港車站。兩端都是日本規劃的城市。直到…
Read More 雙城記:從哈瑪星到基隆鐵路縱貫線在日治時期完工通車時,起點是基隆港的基隆車站,終點是高雄港的高雄港車站。兩端都是日本規劃的城市。直到…
Read More 雙城記:從哈瑪星到基隆日前因緣際會有個機會從高雄到基隆。行程結束後回車站的路上隨意走走,走了大約兩個小時。本文彙整在近日社群網站分享過的紀錄。加上時間標記。
Read More 雨都紀行《雪國》(劉子倩譯,大牌出版)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它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定義上的確是小說。但是它的質地其實更像散文。
Read More 川端康成《雪國》:一部像散文的小說上午從高雄到台南開會,午餐過後正式行程結束。回台南車站搭車之前先回老家附近的竹溪寺看看,也藉此機會再次體驗台南的公共運輸。
Read More 重遊竹溪寺,暨再次體驗台南公共運輸繼《古都》與《伊豆的舞孃》之後,繼續讀川端康成的《千羽鶴》。木馬文化出版,劉子倩譯。這個版本也納入了續篇《波千鳥》。從這個時代看回去,覺得與其說《波千鳥》是續篇,不如說是本體。(這次借了電子書。)
Read More 川端康成《千羽鶴》:罪惡感的編織與演繹台灣高鐵營運十七年來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不只是便利,更促進了價值觀的典範轉移。從骨幹到最後一哩,形成連鎖反應。我個人就是在這十七年間從習慣自己開車轉換到完全以公共運輸為主。
Read More 台灣高鐵啟動交通價值觀的典範轉移墨磊寧的《中文打字機:機械書寫時代的漢字輸入進化史》是一本百年難得一見的傑作。我個人身為受過漢語語言學訓練的閱讀心理學家,對相關議題更為有感。本文直接分享心得。不是導讀,也不是書評。
Read More 《中文打字機》:對現代化的焦慮與渴望驅動人們重新發現與認識中文我走在街上總會抬頭看一下電線桿。包括桿上的設備,以及劃過天空的電線。密密麻麻的電線亂中有序,不只是電力網路,更是家戶與社會網絡的象徵。電線桿是有生命的。
Read More 電桿風情前高雄市議員吳益政的「北迴歸線的另一端.古巴 1/5 甲子」攝影個展今(20)日在高雄黃埔新村的慕何藝術開展。作品為相隔十二年兩次探訪古巴的精選街拍。
Read More 北迴歸線的另一端.古巴 1/5 甲子:吳益政攝影個展《煎一壺時代補帖:高雄30家老中藥房的故事祕方》由高雄市二十六個行政區的三十間中藥房的故事組成。採訪團隊相當用心,故事也講得精采。但也有美中不足之處。
Read More 《煎一壺時代補帖:高雄30家老中藥房的故事祕方》:故事很精采,時代的脈絡若能完整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