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關於個人支票的回憶

1994 年到美國念書,那個時代連信用卡都還不普遍。尤其我又是在鄉下小鎮。現金與個人支票是主要的支付方式。一般人平常身上現金都不多,支票用得比現金多。小至買書,大至買車,都用支票。

Personal Check

結帳時打開支票本,正楷寫下日期與店家抬頭,寫上數字金額,再以草書文字完整拼寫數字,最後簽名付給店家。繳各種帳單也是寫支票,平信寄出。

跟現在的行動支付比起來,寫支票很花時間。但在那個時空習慣成自然。超市結帳時每個人都慢慢寫支票,還跟收銀員聊個幾句。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沒人會催促,店家也不會廣播請支援收銀。當然也跟我在鄉下有關,步調就是慢一點。

支票簿最後幾張之前會夾一張訂購單,讓你在整本用完之前寄回銀行買一本新的。我通常就買最便宜的基本款,要加價的特殊圖樣或客製化設計就跳過了。

一兩年之後我申請到信用卡(額度很低,1,500 元)。但實體店家還是很多只收現金,線上刷卡還不普及,所以還是很常用支票。甚至信用卡公司都會寄支票本給你。讓你可以用這張卡付各種帳單,包括別家信用卡的帳單。

回想起來支票還是有優點的。基於紙筆的低科技,又有還不錯的安全性。但那個時代終究是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