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的剪髮頻率大約是每四到六週剪一次。雖然不像年輕時愛漂亮每三到四週就要剪一次,但是時間到了還是得剪。早早約了設計師。邊剪邊聊行業的現況與展望。
洗髮服務的困境
洗髮長期以來一直是台灣美髮店的招牌服務,卻也是近年轉變最大的服務。以往便宜穩定的人力已經消失。現在每年都面臨美髮助理缺工與流動率高的問題。顯性與隱性的成本加加減減,維持穩定洗髮服務的成本可能還高於剪髮。
有些人(主要是女士)可能還是習慣經常上美髮店洗髮。發現現在洗髮比剪髮還難預約,就不太高興。甚至會客訴。我倒還好。多年來就是固定剪髮,沒事也不會只來洗髮。
就別洗了吧
聊著聊著我就想到以前在美國念書都去傳統男士理髮店(沙龍太貴),剪完就走。加價洗也只是剪完把你的頭壓到前面水槽隨便沖水抹洗髮精再沖水再隨便擦乾,全程一兩分鐘。也不會幫你吹乾。不如自己回家洗。
日後美髮店也許就洗剪脫鉤。顧客可以接受的話,剪髮就好,不洗髮。這樣就不會被洗髮的環節卡住。服務簡化,價格也可以比洗加剪低一點。我這次就是這樣。沒洗就直接剪,剪完之後設計師幫我簡單沖個水再吹乾,最後只算剪髮費用。
兩極化的商業模式
要提供穩定洗髮服務還是可以,只是價格就沒辦法像現在這麼親民。以這些年消費緊縮的趨勢來看,現在的美髮的價格(尤其染、燙等進階服務)已經有點高,消費者已開始撙節。顧客染、燙少了,或是拉大週期。價格再往上,市場又更小。
所以我覺得平價端會慢慢成為主流。類似快剪。以剪為主。就算有洗髮服務也是很陽春。反正重點是剪髮。一般美髮店也會預設只剪不洗。要洗髮就要加顯著的價格。
青春就像頭髮一去不復返
1987 年、十七歲那年高二下學期解除髮禁,就都在比較現代的美髮店剪髮,沒有在傳統的理髮店剪髮過(在美國那幾年除外)。一直到現在都是。小時候設計師比我年長,後來跟設計師同輩,現在比設計師年長。
自己的頭髮也愈來愈白、愈來愈少了。不過無論如何,每隔一段時間回美髮店剪髮,比起每隔一段時間回診所領慢性病藥物,還是件更有趣、也更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