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買一朵花吧!不是要你愛花,不是要你賞花!買了花呀,救了國家!」抗戰名曲《賣花詞》有將近八十年的歷史了。但是這招現代人依然愛用。
「你如果支持◯◯產業/重視◯◯文化/認同◯◯價值……就該購買我〔未必能夠滿足你的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甚至還要順便譏諷一下「免費仔」。
事實是,所有的休閒活動都在競爭消費者有限的金錢、時間與注意力。人們當然會錙銖必較。而且真正的價值是透過體驗傳遞的,而不是口號。
換個角度來看。上世紀台灣各地風景區幾乎都要門票,即使如此還是一堆攤販,俗不可耐。本世紀以來,公共建設長足進步,「不要錢的休閒」品質愈來愈好。
收費的服務當然就必須更好。只要你能創造更高的價值,提供讓人覺得「這錢花得值得」的體驗,就還是能贏得消費與認同。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產業與商家做得到,不是嗎?
如果只有優越感,卻沒有真正理解目標客群的生活與需求,就不會知道競品是什麼,也無從創造讓人心甘情願付費的產品與服務。最後只能靠「你不買就是不對」的方式情勒,把人愈推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