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害怕改變,不只來自對未知的恐懼,還有對改變過程的不了解,以及過去不好的經驗。而這又與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與文化有關。
大家從小被教導: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要一次就做對,不要犯錯。到了職場,許多組織也延續這種模式:問題對應固定解法,記住就好。錯誤要避免,改變更是風險。
但現實並非如此。你永遠會遇到沒遇過的問題,沒有現成解答。或是問題乍看一樣但環境變了,舊方法沒有用了。
我們做設計的人會這樣思考:
- 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真正的需求在哪裡?我們希望促成什麼樣的改變?為什麼?
- 如何儘快試誤,從中看清問題本質,找到相對更好的解法?
- 最合適的解法通常不是最完美的,而是在多方需求與資源限制中的妥協與平衡。
這樣的試誤文化,多數人從未真正體驗過。更糟的是,人們經歷過太多由上位者自己覺得好就硬推、卻不符需求的改變。愈改愈糟,讓人更不信任改變。
這不是為大眾找藉口,而是提醒推動者:你不能只迎合大眾,也不能一廂情願地硬推。你必須驗證自己的想法,同理大眾的經驗不足與曾受過的創傷,引導人們理解、想像與適應改變的過程。
熬過不安與顛簸,只要改變真的帶來好處,人們會很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