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著回家找媽媽

本月初,面對台灣民主紀念館牌匾拆除爭議,台北市政府以妨礙公務為由將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移送法辦。莊主秘表示,要在法庭上讓郝龍斌市長「哭著回家找媽媽」。莊主秘的言行適當與否,社會已有公論。但莊主秘的發言其實也讓我想認真談一談「哭著回家找媽媽」這件事。我認為,遇到挫折時能夠哭著回家找媽媽,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一件極為幸福的事。

你在遇到挫折時要哭著回家找媽媽,你的媽媽必須在家而且願意無條件接納你。這看來平淡無奇,但是請再想一下。你的媽媽為什麼必須為了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哭著回來的你在家作好準備?你的媽媽又為什麼必須放下自身的立場無條件接納你?你自己做得到這兩點嗎?

在 1995 年的電影《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裡,FrancescaRobert 說:

「你不了解,大家都不了解。當一個女人選擇結婚生子,她的生活一方面開始了,一方面也結束了。你的生活充滿了各種瑣事。你成為一位母親、一位妻子,你停下腳步維持安定,讓你的子女可以向前走。當他們離開時,他們也把你充滿瑣事的生活帶走。那時你覺得你應該再度向前,卻發現已不再記得該如何邁步了。太久沒有人叫你動,連你自己都忘了。」

啊!瑣事。媽媽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丈夫與子女帶來的瑣事。在子女離家之前,媽媽大概很少有機會能夠持續兩小時專注在同一件事上。她總是會被瑣事打斷,而那些來自家人的瑣事永遠需要優先完成。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租了 DVD 回家跟家人一起看電影,卻發現媽媽總是無法全神貫注。不是看到一半去廚房切水果,就是開始收碗盤。總之,她一定會做一些其實並不需要在看電影的這段時間內完成的事。但是,她就是會去做。不是她不喜歡看電影,而是她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持續兩小時不做那些滿足家人需求的瑣事、只為自己做一件事了。

有沒有看過安麗的「改變生命未來式」系列電視廣告?其中,「主婦學習篇」讓我印象最深刻。廣告的主題是「以前是老公給我的,現在我也有給的能力了。」內容如下:

「笑容與志氣一樣大的她,自嘲曾是電視機前的沙發植物人。『孩子有孩子的天堂,老公有老公的成就感。』她從來沒有想過,除了家庭之外,也能擁有不一樣的生活。自從加入安麗之後,學會的不只是人生的課程,更豐富了自己,腦袋的東西全部換新。以前是老公給的,現在她也有給的能力。那種被需要的快樂,是從來沒有過的。」

這當然是傳銷公司的廣告,所以最後還有一句「加入安麗事業,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即使如此,廣告描繪的心境確是事實。今天我們能夠追尋自己的夢想,是因為媽媽放棄了她的夢想。是的,媽媽當然會說丈夫子女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但誰都知道,這絕對不是她結婚之前的夢想。

所以,你現在知道了。哭著回家找媽媽,一點也不是軟弱的表現。能夠哭著回家找媽媽,表示你能夠謙卑但勇敢地面對自我。願意哭著回家找媽媽,代表我們感激並珍惜媽媽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真的,有機會哭著回家找媽媽,是一件極為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