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阿扁尋回快樂與希望

上周六上午,陳總統在紀德艦成軍典禮上發表重要談話。對陳總統來說,在 TVBS 公佈民眾對他只有一成的滿意度民調之後,這原本應該是一個扭轉形象的大好機會。十分可惜的是,有關軍購案的部分是一大敗筆。陳總統對通過軍購案的殷切期盼,任何人都能體會,但他的演說卻無法讓反對軍購案的立委或人民改變立場。

首先,陳總統採取了「製造恐懼」的策略。他說,如果在野黨一味反對,「有一天人家不再賣給我們,怎麼辦」?只有對那些立場不明確的人,陳總統製造的恐懼感才有可能促進他們改變態度轉為較支持軍購。對那些原本就非常反對的人來說,陳總統製造的恐懼感是毫無作用的。

其次,陳總統採取了「強化差異」的策略。他一再強調軍購案及自己各項作為的正當性,同時卻也一再強調在野黨對軍購案的杯葛。對那些支持軍購案的人,陳總統的談話確實讓他們感到同仇敵愾。但對那些反對軍購案的人,陳總統的談話不僅毫無說服力,甚至可能產生反效果。

從陳總統的演說中,完全看不出來他想爭取人民的認同。這有兩種可能:第一,他真的不想;第二,他想,但幕僚未能提供有效的建議。個人以為後者的可能性較高,因為我相信陳總統還是有心想爭取人民認同的。

心理學家對於溝通與說服的研究,有許多發現是可以幫助陳總統的。例如,如果要藉由情緒試圖改對對方立場,不見得要用恐懼的情緒,正面的情緒也很有用的。一般來說,人們在快樂的時候,想法比較正面,也比較容易不作太多思索就接受對方的立場。陳總統如果不健忘的話,當年的陳市長就是明證。那個「快樂、希望、陳水扁」的「陳水扁現象」,是會讓今天的「馬英九現象」相形失色的。

心理學家也發現,溫和的立場比極端立場更能促進態度的改變。也就是說,當你試圖說服對方改變立場時,你言談中表達出來的立場,與對方原有立場有差異但差異不至於太大時,比起採取極端的立場,更容易促使對方改變立場。在一個實驗中,心理學家先以問卷調查受試者對某個爭議性議題的立場,數周後再請他們回來閱讀一篇文章,要他們分析文章對該議題的立場和他們自己的立場是否一致。結果發現,當文章的立場和受試者原本立場不一致時,他們會認定文章的論點較弱。換句話說,人們會很快就拒絕一些與自己的立場非常不同的訊息。

製造負面情緒與強調差異,很容易,隨便誰都會。製造正面情緒與同理異議,就困難得多,需要更大的思考格局。陳市長做得到,任命唐飛組閣的陳總統做得到,現在的陳總統沒有理由做不到。要不要做,就在陳總統的一念之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