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繫教育改革動力 應兼顧穩定

陽明大學曾志朗校長確定出任教育部長,在四月廿二日的時論廣場,引起廣大回響。李天山先生指出,教育政策到了基層,往往無法順利推行。彭懷真教授擔憂教育制度因為改革而不夠穩定。陳光復先生則擔心曾校長就任後會把九年一貫課程「一夕翻掉」。

李先生的疑慮不無道理。早期的教改推動者,不管是李遠哲或吳京,儘管學識淵博,卻非教育與心理專業出身。因此他們對於第一線的老師與學生可能遇到的教學技術與學習適應上問題,並不是那麼清楚。非專業人士主導教改,自然難以訂出具體可行的政策。直到兼俱教育專業、改革心態、與謹慎態度的林清江出任教長,情況才開始改善。無奈教改尚未成功,林前部長即病逝,讓教改又出現陰霾。

彭教授的擔憂,其實也與過去「非教育專業推動教改」的特殊背景有關。他認為教育制度應該有其穩定性,太多人拿教育制度作實驗,是目前教育問題的亂源。這其實是正是因為很多決策者並沒有教育與心理的專業背景,因此在事前就評估各項政策可能造成的影響時,常有盲點。最大的盲點,正是李天山先生所指出的,決策者並不是很清楚位於第一線的教師與孩子們真正會遇到的教學上與學習上的困難。

陳先生對九年一貫課程推動的用心,個人非常感動。然而有些關鍵值得再討論。例如陳先生說,「若不按既定期程試辦、實施,則當前教材統一、標準答案、教師講學生聽的非人性、落伍教學制度,勢必繼續實施……」。仔細思索,陳先生指出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教學與評量上的技術問題,和九年一貫課程並沒有關係。不按既定時程推行,這些問題還是需要解決。按既定時程推行,這些問題也不會自然解決。最後,我感覺陳先生似乎有點多慮了。曾校長只表示時間表要再評估,並沒有「一夕翻掉」的意思。

曾校長本身既然有心理與教育的專業知識,必然明白教育制度穩定性的重要,也必然明白實踐政策中的人性因素-老師和學生-的重要性。而他也應該能夠基於他的專業,在維持教育制度穩定性、維持教改動力的同時,對教育政策做最佳化的調整。因此,對於即將上任的新教長,李先生、彭教授、陳先生可以樂觀一些,不用太擔心。

(原發表於 2000 年 4 月 23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