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學聯考亟須標準化的測試

三月廿八日呂俊甫、曾志朗及秦夢群三位教授及四月四日林文瑛、林 子儀兩位教授在本版發表的文章,對聯招與聯考的存廢有不同的意見 。我在此願提供另一種看法。

在美國,其實也有類似的大型測驗,如高中生申請大學要考的 SAT,或大學生申請研究所要考的 GRE,或測驗外國學生英語程度的 TOEFL。這些測驗的目的,跟台灣的聯考一樣,在測量考生的能力。而這些測驗與台灣的聯考主要不同之處有二:一是作用,二是測驗品質。

以作用而言,SAT、GRE 與 TOEFL 這些測驗,並非決定學生能否進入某一學校的唯一標準,而只是反映學生能力的指標之一。而目前在台灣,即使有不同升學方式,聯考仍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此台灣的聯考制度狀況導致所有教學活動「一切為聯考」,的確會阻礙教育的多元化。

其次關於測驗品質,SAT、GRE 與 TOEFL 是標準化的測驗。標準化的意義是,不同考生在不同時間考不同的試題所得的分數,仍然可以轉換成至同一個量尺上。例如五五○分的 TOEFL 成績,不管是考哪份試題得到的,都表示同樣的英語程度。此外,所有的測驗(當然包括台灣的大學聯考)測量到的能力都不可能沒有誤差,標準化的測驗能夠提供誤差的範圍,供使用該項測驗分數的人做參考。

台灣的聯考,最欠缺的就是標準化的工作。每年把一些教授關起來出題就考了,完全不知道個別題目測量考生能力的有效度與可信度有多少、不知道每個題目鑑別不同程度考生的能力,更不知道測驗分數的誤差有多少。我們甚至假定測驗全無誤差,所以某系最低錄取標準是五百分的話,四九九分的人就進不來;其實這兩個分數根本不能反映不同的能力。

聯考制度實行多年,早已累積龐大的題庫與上千萬考生在這些試題上的表現。題庫夠大,實際資料也夠,這些大型測驗標準化該有的條件,台灣的聯考都有了。而隨著測驗理論與資訊處理技術的進步,以「項目反應理論」進行標準化的工作並不困難。筆者希望台灣的教育界能共同努力,使聯考的標準化早日實現。

(原發表於 1996 年 4 月 17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