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我喜歡比喻。如果我有某個獨特的感受或觀點(A)想分享,我通常會再想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B)。B 和 A 在深層結構上有相似性。當我說「A 就像 B」,人們就可以利用類比推理來理解 A。尋找好的比喻需要豐富常識、靈活思考與高度同理。很困難,但也為創作帶來最多樂趣。特別是在 Twitter 上,140 字的限制讓你無法充分解釋。要讓陌生讀者理解,比喻是最有力量的解法。本文彙整了過去一年間我在 Twitter 上使用過的一些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比喻,共 25 則,分成六類:感受、教育、旅行、科技、媒體、行為。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追蹤(follow)我的 Twitter 帳號:@hao520

Read More 比喻的樂趣與力量(2010)

人的空間知識有兩種:路徑(route)知識與鳥瞰(survey)知識。兩種知識獲得的方式不同,在不同作業的表現也不同。智慧型手機地圖應用或任何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的開發者必須了解這些差異,才能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我先介紹兩種空間知識,再以衛星導航與 Google 地圖為例說明認知與設計的關聯。

Read More 從空間知識談地圖應用

我從 2007 年開始使用 Facebook,2008 年初開始使用 Twitter,同年年底開始使用 Plurk。三者之中,Twitter 是最主要的發表平台。我會把在 Twitter 分享的訊息再同步分享至 Facebook。至於 Plurk,我不發布訊息,只閱讀朋友動態,偶而參與討論。過去一年,我對三個平台都有一些觀察,也分享在 Twitter 上。

Read More Facebook、Twitter 與 Plurk:我的觀察

在剛閉幕的 2010 年消費電子展(CES)上,電子書閱讀器大概是最風光的產品之一。台灣也趕上了熱潮,去年年底成立了「電子閱讀產業推動聯盟」。然而,當我看著過去這段時間國內外關於電子書的討論時,總覺得少了什麼。以裝置或內容為主軸的討論太多,但以讀者為中心的討論太少。身為閱讀心理學家,我想我就先簡短說說自己的觀察吧。

Read More 電子書閱讀器:以讀者為中心的觀點

高雄捷運 2008 年 3 月通車以來,我就積極嘗試利用捷運與公車相互轉乘在市區移動。最難適應的是公車,因為在那之前我已二十年不搭公車。第一年只能做到週末利用大眾運輸,最近半年則延伸到平日就以大眾運輸通勤。我最常搭的公車是高雄市公車處經營的紅 21南台灣客運經營的民族幹線,偶而也搭往返捷運紅線其他站的接駁公車,以及民族路上的其他公車。一年半來,公車帶給我的體驗越來越好,但我還是發現一些顯著的問題。我在這篇文章中從「服務接觸」與「需求洞察」兩個層面彙整我的體驗並提出改善服務設計的建議。

Read More 公車體驗在高雄

社群網站 Facebook 最近在台灣大受歡迎,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要玩社交遊戲「開心農場」才加入,種菜也因此成為人們閒聊的熱門話題。熱門到有電腦賣場推出「Facebook 機」,熱門到政府部門要禁止公務員使用 Facebook。我個人積極使用 Facebook 已超過一年,卻從未玩過任何一種遊戲。如果你一定要我跟著流行語說自己在種什麼,我會說我種的是「人」。有點像《駭客任務》,但不是像電影那樣把人當成電力來源,而是當成知識來源。

Read More Facebook 與我

昨(9)日我與家人應邀參加北澤壽喜燒高雄遠百店的試吃會。我不是美食主義者,所以注意力的焦都都在服務與產品設計上。整個用餐過程中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嵌入桌面的尚朋堂 SR-180T 電磁爐。這是一台觸控式的鏡面電磁爐,外觀很吸引人。但才剛開始使用,我就注意到它的使用者介面的設計問題。

Read More 刺激區辨與動作選擇:從尚朋堂 SR-180T 電磁爐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