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
我的新書《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由寶瓶文化出版了。這是一本洞察生活的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從心理學的觀點解釋我自己生活中的觀察,不論是對自我或世界的。這是為我自己以及所有想要持續探索自我、發現世界、認真生活、充實人生的成年人與青少年寫的書。
Read More 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我的新書《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由寶瓶文化出版了。這是一本洞察生活的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從心理學的觀點解釋我自己生活中的觀察,不論是對自我或世界的。這是為我自己以及所有想要持續探索自我、發現世界、認真生活、充實人生的成年人與青少年寫的書。
Read More 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去年年底啟用 Facebook 動態時報以來,我儘量維持每天晚上花一兩分鐘換封面照片。挑選原則是近期(以當日為主,最長七日內)印象深刻的視覺經驗。我把 2011 年 12 月 15 日到 2012 年 10 月 16 日這十個月期間使用的 232 張封面照片製作成一段三分鐘的影片。
Read More 意識的視覺痕跡中高齡的定義是四十五至六十五歲。但是對個體來說,中高齡不只是數字,更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很多人對這個階段會有負面聯想,例如老化與停滯。但只要願意調整心態,這也是人生從高原到巔峰的階段。我自己再過一兩年就要邁入這個階段,當然也有不少反省。本文彙整 2011 年 6 月到 2012 年 10 月這段將近一年半的期間我在 Twitter 上分享的 48 個觀點或觀察,分成四類:認同、成長、互動、印象。如果你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 Twitter:@hao520。
Read More 充實心靈邁向中高齡觀察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敏銳的觀察力更是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的核心能力。要成為一位好的觀察者,需要長期的訓練。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十個給我自己以及我的洞察力工作坊學員的提醒。這十個提醒不僅是觀察的原則,也是訓練的方向。
Read More 如何訓練觀察力夏天是花東地區的金針花季。最近幾年,我去過花蓮富里的六十石山和台東太麻里的金針山各兩次。黃澄澄的金針花海美得令人驚豔,讓我每年都會再跑一趟。但我也發現這兩個全國知名的景點在規畫上其實還可以更細緻,帶給遊客更好的旅行體驗。
Read More 金針花季的旅行體驗「排隊」這事道理很簡單,先到先接受服務。但是,做起來難。想像以下情境。你來到一家有三個櫃檯、每個櫃檯前都有顧客在點餐的速食店。你會怎麼做?
Read More 排隊的心理學我不算走路特別快的人,以往走在台北街頭經常被人超越。這一兩年我卻發現整個城市的步調慢了下來。大家都成了邊走邊看智慧型手機的低頭族。非常有限的注意力資源被操作手機這事佔去大半之後,在空間中移動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
Read More 注意力的未來我住高雄,但幾乎每週都至少會上台北一趟。即使如此,台北車站對我來說仍然像個迷宮。除了搭高鐵抵達台北之後轉乘捷運或計程車的路線比較熟悉,偶而有需要在包含捷運車站與鄰近地下街的整個地下空間中移動還是經常迷路。這個問題在台北車站歷經將近一年的大翻修後依然存在。
Read More 北車迷宮大愛二台《地球證詞》節目於 2012 年 6 月 26 日播出 BBC 製作的紀錄片《科學的歷史》第六集,自我的探尋。這部紀錄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數千年來人們探尋心理本質以及心與腦的關聯的歷程,而我很榮幸受邀導讀。
Read More 科學的歷史:自我的探尋《時代》雜誌 2006 年的年度風雲人物是每一位 Web 2.0 時代的網路使用者,2010 年則是社群網站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這兩個網際網路社群化的重要里程碑也反映了真實生活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社交的未來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呢?
Read More 社交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