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第 78 章:「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這段話,雖然中學時就讀過,直到年近不惑才有較深刻的體會。

Grass

我想,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一樣吧。不論在網路世界或現實生活,不論在校園課堂或工作場域,如果遇到了衝突或不合己意之事,必定使盡渾身解數,不辯到對方退讓絕不罷休,不戰到最後一口氣絕不停手。我們總覺得,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受了委屈,對方就佔了便宜。於是,就像英勇的戰士,我們的戰役一場接著一場打。

然而,當你隨著年歲的增長,成為戰場老兵之後,你會開始疑惑這樣做到底有沒有價值。每一次的衝突,你都要經歷強烈的情緒與壓力。長久下來,受影響的是自己的健康。你也會發現,很多衝突是自找的。當你抱著敵意面對可能發生衝突的情境時,對方就會帶著敵意來防衛。這樣循環下去,一場互相毀滅的戰役就無可避免。

老子提醒我們,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化解衝突的方法,都不是只有一種而已。

你可以試著回想,在你的人生之中,讓你信服的人有哪些共同的特質。你會發現,他們和動輒喊打喊殺的戰士很不一樣。他們多半是溫和、寬容、接納、正向的。你會比較願意聽這樣的人的意見,而不會對這樣的人產生敵意。事實上,你想跟他們吵,大概也吵不起來。

老子說的道理,一般人就算懂了也不見得做得到。想做,也不見得做得好。以強勢的態度要求對方順從,是一般人在面對衝突時的典型反應。然而,那往往不是解決衝突的最佳策略。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這種典型反應就是一種心向(mental set)。一般人並不容易擺脫心向的限制。

真的要實踐「柔弱勝剛強」,需要一些人生經驗,更需要學會包容。記得比現在年輕一些的時候,我還受血液裡的好戰因子影響,批人不眨眼。那時一位學界前輩就教訓我:”Life is hard enough without enemies”,翻成中文就是「即使沒有敵人,人生也夠辛苦的了」。他提醒我,不要經常冒犯別人為自己樹敵。

他這樣跟我說的時候,我就想到《道德經》第 79 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東西方的人生哲理,還是有共通之處。

從那一刻開始,我才決定要換個方式面對自己的人生。前輩的話,我一直銘記在心。但是你也知道,性格的改變不是那麼容易。我記得剛回台灣時,一開始真的得用忍耐的方式勉強表現出溫和的樣子。直到很多年以後,許多想法與行為才變得比較自動化,成為個人特質的一部分。

雖然老子說「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但我還是覺得每個人都可以試著實踐看看。你未必要徹底改變自己的性格,但至少要做足夠的嘗試與練習,讓「柔弱勝剛強」成為一項在必要時你有能力確實實踐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