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

以下是 2009 年 8 月至 2010 年 9 月間我在 Twitter 上分享的關於台灣媒體的觀察與評論,共 37 則,分成八類:總論、記者主播、構音能力、表達能力、內容深度、廣告購物、報紙雜誌、資訊媒體。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追蹤(follow)我的 Twitter 帳號:@hao520

總論

  • 「台灣的電視新聞畫面大致分成六類:網路翻拍、記者模擬、路人演出、民代裝瘋、官員賣傻、置入行銷。」(2010-09-18)
  • 「如果要把電視節目分級,所有的新聞節目應該都是限制級。」(2009-11-14)
  •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心理、社會的完全健全』。若要徵健康捐,就不能只針對食物,也應該對大眾媒體、民意代表與政府官員課重稅才對。」(2009-12-21)
  • 「國內媒體的報導偏見太多,語無倫次,也常省略事件脈絡。這就是為什麼我習慣從國外英文媒體看台灣新聞,至少相對來說它們對事件的報導客觀清楚且脈絡充足。」(2009-09-27)
  • 「動新聞的技術讓我驚喜,但這技術只用在視覺化無意義的新聞報導也太浪費。我能想到最合理的解釋是:動新聞其實是壹傳媒行銷動畫技術的一種手段。」(2009-11-27)
  • 「如果 PTT 掛太久,各家新聞台就要開天窗了。」(2009-12-01)

記者主播

  • 「看電視新聞,記者報導女子被襲胸的語氣像是自己剛被襲胸,報導兇殺案的語氣像是自己父親剛被人砍死。讓這些記者去演電影,台灣的電影工業就有救了。」(2010-07-22)
  • 「台灣的電視新聞主播,不論是肢體語言、神情、語氣或用字遣詞,都像在交誼廳聊八卦的學生。」(2009-07-16)
  • 「如果你能這樣說話而不覺得丟臉,那就有在台灣當記者的天分了:『怎麼會這樣?趕快來了解!第一時間真是X很大的不定時炸彈,民眾是直呼是不可思議,官員是直言是少見多怪。所以喔,這樣呢,〔每句都來個喔呢〕。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2009-09-11)
  • 「非常痛恨電視新聞主播說『帶您來關心』或『一起來關心』諸如此類的鬼話。帶我來關心?你是精神導師嗎?一起來關心?你跟我很熟是嗎?」(2010-06-15)

構音能力

  • 「實在很受不了記者把『iPad』念成『iPed』或『iPaid』。」(2010-03-11)
  • 「ECFA /ɛkfɑː/ 對台灣人來說很難正確發音。在電視或廣播常聽到那些不論支持或反對 ECFA 的都把中間的無聲子音 /k/ 念得超用力超大聲,好像魚刺卡在喉嚨咳不出來,就覺得很痛苦。」(2010-04-25)
  • 「看到 CKS 中性筆電視廣告,幾個女生把『S』的無聲子音結尾唱成一秒鐘的『死』。代工廠直接把公司英文名字拿來當品牌用,卻忽略了華人發音困難度及其他問題(例如『蔣介石』聯想)。」(2009-09-01)

表達能力

  • 「為什麼記者女士先生們這麼愛說『簡直』?」(2010-05-15)
  • 「台灣媒體每次學到像『共伴效應』或『順向坡』這樣的新詞,就會狂躁地反覆講個不停。一發作就是好幾週,直到下個新詞出現。」(2010-04-30)
  • 「我非常無法忍受媒體毫無節制地使用像『爆乳』這樣的詞。(爆乳 – Google 新聞)」(2009-10-10)
  • 「實在很受不了電視新聞記者開口閉口就是『好康』。無法在表達時選擇合適的詞彙讓這些記者女士先生們顯得十分愚蠢,像是把大便當巧克力吃還吃得津津有味那種等級的愚蠢。」(2010-08-28)
  • 「『老公』一詞通常用於熟識的人之間的口語溝通,實在不適合在新聞文字標題中出現。(《NOWnews》【影劇新聞】家暴?許雅鈞激動否認 小S心疼老公擬提告)」(2010-03-15)
  • 「很多記者喜歡說某人成了『箭靶』。這些記者詞彙貧乏到不知道成語『眾矢之的』嗎?如果目的是避免使用成語,那也該聰明一點換個比喻。說來說去還是『箭靶』,那還不如繼續說『眾矢之的』。」(2009-10-09)

內容深度

  • 「花了一些時間閱讀國際媒體對 ICANN 開放網域名稱使用非拉丁字母的報導與評論。台灣媒體最差:斷章取義一知半解,不知在興奮什麼,而且沒有任何評論。」(2009-11-02)
  • 「@fauzty 『恐怕只有 NASA 知道答案』蠢就算了,最誇張的是倒數第二段的『月球火山』。記者是木星來的吧。(《TVBS》炸月畫面未如預期 天文迷頗失望:『撞向月球南極火山……』)」(2009-10-10)
  • 「摔麵的畫面明顯是配合演出的。為什麼我們的新聞品質低劣到這種程度?(《華視新聞》設備沒改善 阿舍乾麵勒令停業:『買了一千包……現在麵吃不成,氣的摔在地上。』)」(2010-09-16)
  • 「外星人解剖?官員說錯或記者寫錯?(《自由電子報》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有血有屍 NCC記警告:『NCC傳播內容處長何吉森表示……曾有一部解剖外星人的紀錄片就打上馬賽克……』)」(2009-03-15)
  • 「觀世足朝巴大戰電視轉播有感:應該把那兩個一直嘲諷北韓的球評送去北韓當礦工。」(2010-06-16)

廣告購物

  • 「我開始好奇電視購物頻道會怎麼賣電子書閱讀器了。」(2010-01-27)
  • 「@peod 『電子書閱讀器裝再多本書也不會變重』是老梗,但我估計他們還是會用。我更好奇的是電視購物頻道會有哪些新說法。例如,電子書閱讀器可以『讓夫妻感情和睦』或『開發孩子潛能』,諸如此類。」(2010-01-27)
  • 「我非常痛恨有線電視的蓋台廣告。但若不可避免地一定會看到,我會把它們當作行為樣本。特別是在外地旅行時,從當地的蓋台廣告就可以看出地方文化的特性。」(2009-09-29)

報紙雜誌

  • 「每次剪髮或染髮的時候看雜誌,看來看去總覺得最好看的還是《壹週刊》。」(2010-05-31)
  • 「昨天在高鐵上看到《高鐵雜誌》『釐清高鐵效益的迷霧』專題,坦白說我覺得文章本身就沒有效益。不僅內容與大部分旅客的旅行目的無關,讀者也會因為文章的結論太容易預期而直接略過。」(2009-10-29)
  • 「我在 1994 年用《光華雜誌》的 16 篇中英對照文章佔用的版面大小來估計訊息密度。(中文的訊息密度 – tw.bbs.lang.chinese | Google 網上論壇)」(2009-10-13)
  • 「@swpave 著作權法第 41 條:『著作財產權人投稿於新聞紙、雜誌或授權公開播送著作者,除另有約定外,推定僅授與刊載或公開播送一次之權利,對著作財產權人之其他權利不生影響。』」(2009-08-27)
  • 「當初新聞畫面中陳其邁等人手上的雜誌刊頭印著斗大的『蓬萊島雜誌.net』,原來連網域名稱都沒註冊。如今『蓬萊島雜誌.net』與『蓬萊島.net』都被人搶走,也不意外了。」(2009-09-13)

資訊媒體

  • 「@bobtung 使用者希望體驗被重視,這是明顯的需求。廠商不能滿足,就讓資訊媒體來吧。如果能夠超越目前『在台北市生活的三十歲上下的中產階級男性的體驗』的單一觀點,我覺得台灣的資訊媒體還是大有可為。」(2010-06-04)
  • 「@bobtung 好久以前我曾用這句話跟 @marioyang 說過我對台灣資訊媒體的觀察:『論點太多,觀點太少。』」(2010-06-04)
  • 「@bobtung 在我的印象中(也許是刻板印象),台灣的資訊媒體多半還是產業與產品導向,有些也許會多一些消費者導向的層次。但是,真正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非常少。」(2010-06-04)
  • 「3C 網站文章中愛用『不過』的程度大概跟電子媒體愛用『簡直』的程度差不多。」(2010-05-31)
  • 「為了看動新聞,很多人開始接觸與了解 QR code。《蘋果日報》引導民眾跨越數位落差,真是功不可沒。」(2010-06-02)

延伸閱讀:電視廣告短評部落格已成為主流媒體;更多「媒體」類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