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任務三十週年

Shuttle Endeavour Mated to 747 SCA Takeoff for Delivery to Kennedy Space Center, Florida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在 1981 年 4 月 12 日進行了第一次太空梭任務,到 2011 年 4 月 12 日這天剛好滿三十年。巧合地是,五十年前的這天,前蘇聯太空人 Yuri Gagarin 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上太空的人。NASA 為此特別製作了一個專題網站。過去幾年我也寫過不少與太空任務有關的文章,就利用這一天作個彙整吧!

太空任務的人性啟發(2011-01-02):

《從地球出發:NASA 任務 50 年》是探索頻道於 2008 年播出的一系列六集紀錄片,從人性而非科技的觀點回顧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 1958 年成立五十年來載人太空任務的歷史。當初電視播出時我曾寫下心得:〈當我們離開地球〉。最近買了這套紀錄片的 DVD,利用 2011 年元旦假期從頭到尾重新看了一次。本文彙整了這次觀看時記錄下來的印象深刻的片段。

2010 太空漫遊(一):從地球出發(2010-12-26):

或許和我出生成長於阿波羅任務的年代有關,我一直都對太空探索很感興趣。時值 2010 歲末,我將過去兩年在 Twitter 上分享的關於太空探索的觀察與感想彙整為兩部分的〈2010 太空漫遊〉特輯。

本文為第一部分:「從地球出發」,共 40 則,以地球軌道範圍內的任務為主。內容分成八類:動機、歷史、影子生物圈、國際太空站、繞軌載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哈伯太空望遠鏡、銥衛星對撞意外。

2010 太空漫遊(二):月球及無垠蒼穹(2010-12-26):

本文為第二部分:「月球及無垠蒼穹」,共 52 則,以月球及更遠範圍的任務為主。內容分成八類:月球、小行星、水星與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黑洞。

太空站與部落格(2009-03-24):

我很喜歡以太空站來類比部落格,因為兩者都是為了「存在」:建造太空站的目的是讓人類能夠永久存在於太空中,經營部落格的目的則是讓個人永久存在於網路上。兩者都是長期的工程,成果是逐漸累積的。有必要時,兩者也都會面臨銷毀舊站、重建新站的決定。

我的太空夢(2009-02-19):

如果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天上掉下十億台幣在自家門口,我只會想用這筆錢做一件事:聯絡俄羅斯太空總署談個好價錢,讓我可以搭乘聯合號太空船到國際太空站住個 10 天,再回到地球。這一趟旅程的花費約在 2000 至 2800 萬美金之間,換算成台幣大約是 6 億 8000 萬至 9 億 5000 萬。

當我們離開地球(2008-10-06):

《從地球出發:NASA 任務 50 年》是探索頻道製作的紀錄片,回顧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自 1958 年成立至今 50 年載人太空任務的歷史。美國與台灣的首播日分別是 2008 年 6 月 8 日與 9 月 7 日。全系列共六集皆以人為中心,從人性而非科技的觀點看太空任務。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太空任務紀錄片。

飛行的感覺(2008-04-27):

彷彿被催眠般,時光開始倒流,我回憶起小時候想當太空人的夢想。我想像置身國際太空站內,在無重力的環境下看著我們居住的這顆藍色行星。我想像置身 NCC-1701 企業號太空船內,即將航向浩瀚無垠、充滿未知的宇宙。

中國以神舟改變形象(2003-10-17):

前蘇聯在一九五七年發射了全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而中國在不久之後的一九七○年,也發射了人造衛星。就技術而言,中國不需要等到二○○三年才有能力實現載人太空任務。這段延誤,一大部分是財務的原因。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中國選在這個時候送第一位中國人上太空,展現國力或塑造一個英雄來發揚民族主義的政治動機固然有之,但心理層面的影響力還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