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這齣高教悲劇吧!

台灣的高等教育扭曲變貌到了極端病態的程度。所有的大學,包括技職體系的大學,都狹隘地將論文發表等同於研究。創新活動原本應該有的各種不同的產出形式在大學評估教師的升等或續聘時多半不被接受。原本應該匯聚一群異質性高的知識分子的大學校園現在只剩下一群同質性高的發表機器。

每一個機構當然可以也應該有評估員工的標準,合則來不合則去當然也是應該。但如果到最後只把人化約成會議資料影印紙上的幾個數字,甚至去留的標準還只是那幾個數字中唯一的一個,又有誰看得到完整的人?又有誰看得到人的價值?高階人力資源的評估原本應該要很有彈性的,在今天的大學校園裡卻是難以想像的僵化。

沒有人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嗎?你或許會問。從大學高層來看,這問題沒那麼嚴重。伴隨著少子化趨勢而來的是學生人數減少,甚至會有大學關門。教職缺越來越少,念博士的人卻越來越多。每年有源源不絕的新鮮博士補充,大學就像富士康工廠不怕找不到工人,當然也不怕用荒謬的標準趕走現有的教師。

受害者的聲音呢?你或許也會問。我告訴你,大學裡被污名化的弱勢族群,那群論文產出數量不足的教師,他們的聲音就像其他的弱勢族群一樣微弱。一次又一次的評估,一個又一個的不合格標籤,就這樣接連貼上身。問題是,這些老師在其他面向的表現都是合格的,而且往往還非常傑出。他們不是真的不合格。

這些教師甚至還會被勸退或逼退。主管會問你:你知道不續聘的嚴重性嗎?然後他會接著說,如果往上報到教育部去,你就會留下案底。以後你就不可能到其他大學任教了,兼職都不可能。最後他會說,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你還是給自己留條退路,主動請辭吧。整個過程你不會聽到一句抱歉,更不會聽到一句對你多年貢獻的感謝。這些傢伙冷酷到連假裝關心一下都不願意。

如果你去路邊賣雞排,十個顧客大概至少有九個會跟你說謝謝。在大學校園裡,你很少會被感謝。彷彿你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當然。一旦有一天當你成了「不合格」的那一群,你就會被非常冷酷地對待。很多業界朋友都想回到大學,不理解為什麼會有大學教師想離開校園。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了。

這是一齣悲劇。不只是高等教育的悲劇,也是台灣的悲劇。大學原本應該擁有一個國家最強的創新能量、最包容的思考環境觀與最具異質性的高階人力資源,現在這些都失去了。而我們的教育部以及大學高層還在為了各種排名沾沾自喜,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不僅毀滅了台灣的高等教育,也毀滅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停止這齣高教悲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