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十六日表示,路名應以漢語拼音統一,以利與國際接軌;這是否定了通用拼音可以與國際接軌的說法。但又說,漢語拼音國際化,通用拼音習母語,應該兩者都學。中時的報導很客氣地指其為「折衷說法」。報導中又提及李院長本擬公開表態支持漢語拼音,但遭前清大校長沈君山以「不值得為此與陳水扁撕破臉」為由,加以勸阻。
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在標音符號只有百分之十的差異。但長庚大學呂仁園教授十日投書指出,在音節的層次上的差異就增加到百分之十九。我利用詞庫所做的 統計則發現,十萬詞中有百分之四十八的詞拼法不同(細節請見 http://research.chtsai.org/)。呂教授手邊若有詞庫也可以驗證一下。隨著語言層次的升高,從音素、到音節再到詞,差異就從百分之十,擴大到百分之十九,再擴大到百分之四十八;由下往上,差異呈幾何級數的擴張。將近一半的華語詞彙拼法不同,怎能說是相容?教育部曾部長十三日曾以DNA層次的百分之一差異,就造成了人和黑猩猩的不一樣為例,說明此種現象,頗為貼切。
既不能國際化,又不能本土化。還要堅持通用拼音嗎?
(原發表於 2000 年 10 月 18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