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部落格作者的天賦與詛咒

中國時報主筆兼主任記者彭蕙仙於 2 月 9 日在她的「跳舞有時」部落格發表了一篇評論電影「斷背山」的文章「隨筆與隨想:斷背山的另一邊」,因為涉及爭議性的同性戀議題,吸引許多網友在文章的迴響區域發表評論。文章的點閱率一下就衝到上萬,而評論數也達九百多篇。

由於許多評論立場偏激且流於謾罵,造成作者的困擾,彭女士遂於 2 月 22 日關閉該文的迴響區域,並發表「彭蕙仙的公告」說明此事。許多網友仍然感到不滿,很快又累積了幾十篇的評論。2 月 24 日,彭女士再發表了一篇「彭蕙仙的公告之二」,為未經通知即關閉留言版向網友致歉。結果還是有網友不滿,繼續抗議。

蜘蛛人彼得帕克面對自己的特異功能,有「這是我的天賦,也是我的詛咒」之嘆。中時部落格的作者面臨的處境,其實也很類似。

主流媒體的讀者數量原本就多,主流媒體大傘下的部落格,文章發表一兩天內就可累積上百甚至上千的點閱率。同樣的作者同樣的文章發表在別處,不可能有如此高的點閱率。這是中時部落格作者的天賦。

當一篇具爭議性的文章成為眾人焦點,又開放讀者發表評論,一定會有一些言之有物且立場客觀的評論,但也一定會有為數龐大的、幾種讓作者及大部分讀者頭痛的人現身發言:單純發洩情緒或借題發揮的網路小白,立場偏激的基本教義派,以及專找熱門討論區發表長篇大論、希望引人注意卻往往與社群文化格格不入的奇人異士。這是中時部落格作者的詛咒,像糖蜜扔在路邊馬上就會爬滿螞蟻一樣無可避免。

另一個層次的天賦與詛咒,是傳統媒體的品牌形象。即使部落格的文章屬於個人意見,但因為發表在傳統媒體經營的部落格,讀者對文章的內容的可信度有較高的信任,這是中時部落格作者的天賦。另一方面,讀者也會對文章的作者與內容有較多的、甚至有些無情的批判,這是中時部落格作者的詛咒。

「斷背山的另一邊」事件也讓我們看到傳統媒體與部落格在經營方式本質上的矛盾。中時部落格的作者,都是由主編邀請參與的。固然作者發表言論不受編審,但誰能成為作者還是由媒體經營者決定的。這也讓中時部落格不像傳統部落格,比較像傳統媒體與部落格雜交生出來的後代。在這個脈絡下,如果讀者對待中時部落格的作者及文章的方式有些嚴苛、有些曖昧、有些矛盾、甚至有些抗拒,都是可以預期的。

隨筆與隨想:斷背山的另一邊」一文對同性戀的看法或許並非全無偏見,但作者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聲浪所展現出的包容態度及溫和回應,也讓我十分敬佩。如果彼得帕克是中時部落格作者,或許會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天賦,也是我的詛咒。我是誰?我是中時部落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