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公路皆寂寞,唯有禍者留其名。」這是我開車二十多年最深的感觸。人們駕車在公路上都是為了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平安抵達目的地後公路就被遺忘了。偶而公路會成為話題,但通常都不會是好事。例如天災導致坍方,或是發生重大車禍。所以我說,公路是寂寞的。
有些公路不寂寞。我常常想起以前在美國開車往返東西兩岸、或是在中西部長途駕駛的經驗。天一亮就出發,一路看著地貌的改變,從平原到高山,從農田到沙漠,從鄉村到城市。在公路上的時間越來越長,「人-車-路-景」合而為一的感受就越來越強。日落前,找一家汽車旅館投宿。隔天一早再出發,重覆這永不厭煩的體驗。大家都不寂寞。
台灣的公路與地貌的關係其實也是這樣的,而且比美國更棒的是地貌的變化在更短的時間內發生。在美國,你必須連續開好幾天的車才能看到地貌的各種變化。在台灣,你在一天之內就可以經歷到非常豐富的地貌變化。例如,從太魯閣到墾丁,從高雄到花蓮。
即使如此,相較之下台灣的公路還是顯得特別寂寞。
就說台一線吧。它聯繫了台灣西部從南到北無數的城鄉市鎮,我們的父母與祖父母那一輩總有說不完的往事在這條公路上發生。如果 66 號公路是美國的 Main Street,台一線就是台灣的中山路。但是我們竟能把這它搞成台灣最醜陋的公路。從南到北,沿路盡是數不清的檳榔攤、鐵皮屋、掛著俗氣看板想賺過路客錢的商店。沒有人對腳下或輪下的這條公路有任何的感情。台灣人對待台一線就像把自己的祖母扔到路邊吃餿水一樣。
那些有著美麗景觀的公路也寂寞。多少人走阿里山公路上山只為了抵達一個俗氣的目的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停車場。這又是台灣公路的另一個特色:沿途有著美景的公路通常也有著俗氣的端點,而人們旅行的目的往往是那些俗氣的端點而不是公路兩旁的美景。例如日月潭環潭公路雖然有一些步道可以讓你停下車走近湖畔,人們卻總是想去看那幾間廟。
我在台十一線東海岸公路上看到一輛輛滿載中國觀光客的遊覽車停滿了北回歸線地標與水往上流,都很想跟他們說:那些景點就不必去了。北回歸線也經過中國,既然來台灣了就看點別的吧。水往上流?你自己上廁所的時候就看得到了。重點是,你該看的是這條公路本身。
台灣大部分景點的規畫都還停留在四十年前。我特別害怕那些取了好聽名字還立了個牌樓、還沒到入口就有人主動揮手或趨前問你要不要租車或住宿、停車場周圍擺滿了攤販的傳統風景區。而那些名曰園區實則只有蚊子館和長滿雜草空地的地方,也是看一次失望一次。我現在旅行時都會略過這些景點,在路上的時間就更多了。
相較於景點的落後,台灣大部分的公路則是相當現代化的。國道、省道、縣道甚至鄉道,鋪面、號誌、標誌與標線都有一定的水平。當然,未必比得上美國的公路。某些公路的設計的確會為用路人帶來一些風險,可以休息兼觀景的安全停車區、清潔的公共廁所與旅遊資訊中心等基礎服務設施也不夠。但是整體來說,台灣的公路還是比那些有特別名字的風景區有趣多了。
整個台灣基本上只有公路好玩,所謂景點都不好玩。不論是舊的遊樂區或新的園區都一樣。但大家又不玩公路。台灣人在公路上開車像是後面有鬼在追,開車上路就是不斷地超速超車希望快點把路開完。我看到很多人在速限四十公里的山路硬是開到六、七十公里。這些人全神貫注避免意外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時間與心情去體驗這條公路。你說,公路怎麼會不寂寞。
我的 Flickr 相簿有一個「公路」珍藏集,收集了台灣三十多條公路的照片,從國道、省道到縣道都有。這些照片多半都是我在過去幾年開車在路上時,把車停到路邊搖下車窗順手拍下的。我常常會看著這些照片回憶當初的駕駛體驗,如果回憶淡了就安排時間準備再跑一趟。
就算你不看風景,開車在公路上還是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感覺。我之前在〈療癒公路〉就說過,公路是有療癒力量的:
「是的,療癒力量。當我一個人開車在路況良好的公路時,我會關上車窗,關掉音響。然後,讓持續出現在眼前的道路與掠過身邊的景物任意地喚起各種記憶。我不去組織與評論,只是像旁觀者一樣看著自己。
我還是專心注意路況,防禦性駕駛。我也還是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興趣,經常停車查看。在路況良好的公路上,開車的認知負擔不會重到我沒辦法傾聽自己,卻也不會輕到讓我有機會鑽牛角尖。
這樣的過程往往可以讓自己注意到一些以前沒想過的觀點,對解決問題多少有些幫助。所以我說,這是公路的療癒力量。」
週末下午開車上了路又不知道要去哪裡嗎?下個假期不知如何安排嗎?就從你家附近的公路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