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廢文,少喝酒

看到一則 BBC 的新聞報導,二十五歲以下的英國年輕人不喝酒的比例在過去十年間逐漸增加。這是有益健康的好現象。我沒看過台灣的相關統計,不過趨勢應該類似。

Selfie

報導沒提到原因。我猜想跟社群網站有關。在社群網站之前的時代,社交是面對面的活動。在這樣的場合,就有酒精助興。我都還記得我們的上一輩以及我自己年輕時飲酒的瘋狂程度。

那個年代,生活中的派對與工作上的應酬,都離不開酒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瓶一瓶、一桌一桌地飲酒中,我們一點一點地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這當然沒有效率,健康也受影響。

《時代》雜誌 2006 年的年度風雲人物是每一個網路使用者,2010 年的則是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整個大脈絡就是社群網站的形成。人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建立連結,改變了世界。

也許這也間接改變了社交飲酒的文化。現在不用喝酒,甚至不用面對面,也能建立人際連結。而且某種程度上範圍更廣,目標更精準,效率也更高。

就像我在九年前這篇〈太空站與部落格〉說的,每一篇文章就是我的「代理人」。全年無休,幫我和有共同興趣的人建立連結。社群網站則讓這件事更容易發生。

隨著交通建設的進步,例如高鐵的出現,人際連結從線上到線下的轉換也更容易。我在七年前的〈移動的力量〉說過:「網路讓從前不可能的工作與生活型態變得可能,而高鐵則讓可能變得可行。」

從前的不可能的變得可能:藉由網路,我讓各地對我的專長有興趣的人認識我,也讓我認識許多我感興趣的人。之後還可以透過網路進一步交流與合作。這是之前不太可能做到的。

可能變得可行:不論是會議、研究或授課,都還是需要面對面交流。這時高鐵就發揮了功能。台灣其實不大,有了高鐵,你可以在一天之內從高雄往返絕大多數的行政區,中間還有足夠的休閒與工作時間。

而這整個過程都不需要飲酒。回顧過去十年,我自己的確也愈來愈少喝酒。我常感嘆,如果沒有網路,我必須用上一代的應酬模式建立人脈,可能早餓死了。

有趣的是就連獨酌都少了。寫作是一種療癒。部落格文章長些,不會每天寫。但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短文可以每天寫。想到就寫,不論何時,不管在哪。這多少也替代了飲酒。

社群網站不是沒有問題,每個人都看過也經歷過一些蠢事。但整體來說,我歡迎過去十年的改變。

當然啦!大眾對健康的重視,以及運動的風氣,多少都有助於減少酒精的攝取。但我相信網路也扮演也重要的角色。多發廢文有益健康,你說是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