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論點

「觀點太少,論點太多」是很多個人或媒體讓人感到無趣的主因。這「少」與「多」當然受到難度的影響:觀點的形成很困難,論點的產生很容易。前者是以不同的參照架構詮釋完整的現象,後者則是在相同架構內以個人立場爭辯局部的現象的意義。

有價值的觀點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 觀察:對現象的觀察必須維持全貌觀,同時也必須注意細節,懂得區分證據和推論。
  • 知識:觀點是對現象的詮釋。沒有知識,就沒有觀點。此處所謂知識不限於有系統的學術知識,亦包括個人在生活中出於好奇與興趣的探索與學習累積的知識,以及角色取替(role taking)的能力。
  • 詮釋:將觀察到的完整現象,放回特定的知識脈絡中詮釋。這是一個超越表象,看出現象意義的過程。相同的現象,在不同的脈絡中,就會有不同的意義。

如果觀察的廣度、深度與客觀性沒有問題,知識脈絡的正確性與相關性沒有問題,詮釋的過程也沒有問題,那麼這個觀點就是一種看事情的方式。沒有對錯,也沒有什麼同意或不同意。

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非常困難。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們大部分的時候沒有觀點,只有論點。沒觀點的人如果又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限制,在理解觀點時就會遇到困難。例如很多人因為太習慣以單一觀點看事情。當無法在腦中轉換參照架構又無法掌握某個觀點的觀察與知識時,只能用最習慣的參照架構來理解。這樣的理解會與預期不符,於是就表達不同意了。事實上,對觀點表達同意或不同意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與觀點對照,論點在這三個層次的表現都差得多:

  • 觀察:對現象的觀察強烈受到來自個人信念與偏見的無意識限制與導引,很容易只注意到現象的局部、忽略關鍵細節、或是誤將自己的推論當成觀察。
  • 知識:知識與經驗都極為有限,無法將現象放在不同的知識脈絡中詮論,也無法想像別人如何體驗世界,只能被困在既有的框架內。
  • 詮釋:觀察到的現象不完整,擁有的知識與經驗也不豐富,超越表象找出意義的能力也受到限制。尤有甚者,很多人還會投射大量的個人信念與偏見。到最後通常也只剩下個人的意見、偏好、信念與偏見,脫離了觀察與知識。

日常對話、社群網站與媒體報導的內容,十之八九(如果不是十之九九的話)屬於此類,都是不太有訊息價值的論點,聽久看久總覺無聊。而論點間彼此互戰,通常也只是偏見的展現,沒有真的溝通,也沒有讓我們更了解世界。

多觀察,多學習,多思考。懂得形成與呈現觀點,你會變得更有趣,這個世界也會因為你而變得更有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