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與台灣政治,哪一個比較民主?

你或許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 Web 2.0 的民主精神來自現實世界,現實的政治當然比較民主。然而,這樣的直覺是真實的嗎?

先讓我們看一下台灣的選舉。以今年年底的直轄市長及市議員選舉為例,市長選舉候選人必須繳交 200 萬元的保證金,市議員選舉候選人則必須繳交 20 萬元的保證金。以一般薪水階級 4 萬元月薪來計算,絕無可能有閒錢可以繳交參選市長的保證金。就算想要參選市議員,大概也很少有人繳得起那不吃不喝也得存半年的 20 萬元。

台灣的民主根本不是真正的民主,因為並非所有公民都有同樣的機會成為候選人。事實上,能夠有機會成為候選人的,只有少數人。大多數沒有機會成為候選人的公民,投票給少數有機會成為候選人的公民。請你告訴我,這樣的選舉制度,哪裡民主?

Web 1.0 時代的經驗,有點像台灣的選舉。怎麼說呢?形式上,每個人都可以參選。實質上,只有少數人可以參選。在那個年代,形式上,人人都可在網路上公開發表意見。實質上,如果要在網路上公開發表意見,你就必須懂得如何寫網頁,而只有少數人會寫網頁。

在 Web 2.0 的時代,任何人只要申請一個免費的部落格,立即就可以公開發表意見。這是 Web 2.0 比台灣政治民主的第一個理由。

Web 1.0 時代的經驗還不只如此。在同樣會寫網頁的人之中,比你有錢的人可以花錢在入口網站買廣告或買排名,讓他們的意見有機會被更多人聽到。或許,那些聽到他們意見的人,如果聽到你的意見,會比較認同你。但你永遠也得不到他們的認同,因為他們聽不到你的聲音。這就像台灣的選舉,就算你取得了參選資格,也不見得能和其他候選人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你讓選民認識的機會,永遠比不過那些有錢買廣告、印文宣、租宣傳車到處跑的候選人。

在 Web 2.0 的時代,Google 藉由 PageRank 技術分析網頁之間的連結,讓社群的共識更容易呈現。透過 Google,許多原本在入口網站找不到的網頁,現在有更多的機會被找到。而 Web 2.0 概念的社群網站如 Flickrdel.icio.usdigg 或台灣的 HEMiDEMi,更能讓特定社群的共識能夠即時且準確地呈現。這些,都不需要你付出額外的成本。這是 Web 2.0 比台灣政治民主的第二個理由。

或許你會想要提醒我:別忘了數位落差的問題。我當然沒有忘記。讓我反問你一個問題:繳得起 20 萬元保證金的人多呢?還是買得起 2 萬元的電腦的人多?不論你如何分析,都會得到一致的結論:台灣的政治,無論如何都不會比 Web 2.0 民主。

在 Web 出現至今的 15 年間,Web 變得愈來愈好用。同樣 15 年過去,在台灣的我們卻仍然只能年復一年地從一堆爛貨中勉強挑出不那麼爛的。我為 Web 從 1.0 到 2.0 的進步與民主感到喜悅,同時卻也為台灣政治的落後與不民主感到悲哀。

要等到什麼時候,台灣的「爛人治國」時代才會結束?要等到什麼時候,「Taiwan 2.0,更美好的台灣」才會真正實現,而不再只是我在這個部落格的期待?

延伸閱讀:Web 2.0 是統派、獨派、還是異議份子?倒扁與挺扁以外,我們還能做什麼?施明德倒扁的 Web 2.0 風格Web 15 歲了新的數位落差:從Web 1.0 到 Web 2.0粗糙又原始的選舉文化

延伸閱讀(站外):從違憲審查標準的觀點評析參選保證金制度之合憲性PDF);Web 2.0, Participation and E-democracyWeb 2.0 and Democracy in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