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阿扁心中的斷背山

2 月 22 日在美國商會的活動中,陳水扁總統以「斷背山」比喻台灣和美國之的關係。3 月 8 日在歡迎諾魯總統的國宴上,他又以「斷背山」來比喻台灣和諾魯之間的邦誼。這個比喻實在太不適當,不適當到我覺得總統的醫療團隊應該請臨床心理師幫他作全套的心理衡鑑,最好再加上臨床神經心理衡鑑,看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絕不是侮辱國家元首,因為陳總統連續使用兩次這樣不適當的比喻,顯示他的認知能力出了很大的問題。

第一,類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能力的問題。所謂類比推理,指的是找出新的(不熟悉的)情境與過去的(熟悉的)情境在結構上的相似性,進而利用對過去情境的了解來理解新的情境。「斷背山」中兩位男性同性戀角色的關係,與現實世界中的兩國關係,在結構上有何相似處?比喻台美關係時,陳總統強調的是「超越情愛、摒除偏見,才能開創美麗新境界」。比喻台諾關係時,陳總統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至情之愛,歷經波折,相知相惜」。這兩種說法,一點都沒有講到「斷背山」的真正結構。

第二,判斷與決策(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能力的問題。類比推理中的「相似性」是結構上的相似性,而不是屬性上的相似性。例如,「電」和「水」在屬性上是不相似的,但「電位」和「水位」則有相似之處,所以在國中理化課程中以水位差類比電位差。任何兩件事物都有相似之處,但要用於類比,相似就必須是結構性的。「斷背山」跟台美、台諾關係當然有相似處,那就是維持關係很困難。但「維持關係很困難」是因為斷背山故事的結構產生出來的表面屬性,而不是結構本身。正常成年人都能基於相似性的判斷決定適當的比喻,陳總統的表現明顯在一般水平以下。

第三,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能力的問題。陳總統要解決的問題是這樣的:台美或台諾兩國的關係是一般人不熟悉的,他要試著讓聽眾了解兩國關係。他選擇了用「斷背山」的比喻,而這個比喻並不能解決問題。一個成功的比喻,一定要在結構上有相似性,而且一定要用對方熟悉的事物來比喻。例如,在國中理化課程中以水流類比電流,以水位差類比電位差,就是藉由熟悉的事物(水流)讓學生了解不熟悉的事物(電流)。但在陳總統「兩國關係就像斷背山」的例子中,「斷背山」卻未必是一般人熟悉的,因為很多人沒看過這部電影。陳總統作了這種比喻,反映他的問題解決能力出了很大的問題。

第四,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的問題。後設認知,簡單地說,就是「認知自己的認知」。換個方式說,就是利用對自己認知能力的了解,形成、執行並監控計畫的能力。在這個例子中,就是「用『斷背山』來比喻兩國關係」的計畫。連續兩次產生不當的計畫,表示在計畫形成過程就沒有發現問題,計畫執行時沒有監控可能的問題,計畫執行後也沒有發現問題。這反映了很嚴重的後設認知能力的問題。

當然,這只是可能性較高的推論,不代表唯一的可能。例如,最近有些電視談話性節目就說,陳總統其實是故意藉著連續使用「斷背山」作不當的比喻,讓別人知道他想要出櫃了。不過,我總覺得那樣的說法缺乏證據,而且應該只是在開玩笑。問題的本質還是比較可能在陳總統的認知能力因為某些特殊的生理或心理狀況而無法正常運作,而不在他的性取向跟我們一向以為的不一樣。

延伸閱讀:阿扁的小我與大我幫阿扁尋回快樂與希望